贵州:道路,改变贵州( 三 )
基于此 , 必须在沿线附近大量设置军队来维持其畅通 。 当然 , 大量驻军的存在也意味着巨量粮草的需求 , 明代西南地区的卫所制度解决掉了这一问题 。
类似于当时北方长城沿线的卫所制度 , 该制度确定一部分人世为军户 , 进而屯田自给 , 既解决了兵源问题 , 又解决了兵饷问题 。 这种制度在富庶的中原腹地 , 表现并不明显;但在新开辟的边远地区 , 因兵源、粮饷都难以筹办 , 成效显著 。
很多人会想到用水运的方式来支撑当地驻军
但在当时并不现实
通航河流有限、流域极其分散、沿途缺乏定居点都是障碍 , 最好的方式就是驻军可以在当地自食其力
(乌江沿岸 , 图片来自:google map)▼
文章插图
而贵州的平原虽然稀少但并非没有
让驻军占住主要平原和交通节点
在自我给养的同时可大大震慑当地土司
(贵州-毕节-对坡镇附近 , 图片来自:google map)▼
文章插图
同时为了进一步经营贵州 , 明廷凭借该地的贵州(贵阳)与永宁(叙永)两大卫的武力外加驿道沿线的兵力 , 降服周围的各种叛乱 , 势力进一步扩大 。
这一时期 , 当地部分大小土司也被改制 , 他们分隶于都司卫所 , 其中的宣慰司相当于卫 , 部分直隶于都指挥司(明代地方最高军事领导机构 , 相当于今日的分军区) , 宣抚、安抚、长官司相当于千户所 , 直属于军民卫或宣慰司 。
土司职官同于卫所 , 几无差别 。 但在实质方面 , 字面差异的称呼方式往往意味着职能的不同 ,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受朝廷控制的程度 。
卫所士兵籍隶属军户 , 按照朝廷法例 , 每一个军户家庭的详细信息在军籍黄册上都有详细记载 。 凭借这套制度 , 明王朝对军户进行严密的管理与控制 。 而这些军户的户籍并非当地原住民 , 主要以外省兵源为主 , 其中以南直隶为最多 。
当年的军屯移民建起了大量村镇
很多传承至今 , 仍清晰记得祖辈来到贵州的故事
(图片来自:凤凰城主 / 图虫创意)▼
文章插图
这种制度在当地许多土司地区难以深入 , 原住民在官府的户籍册上并无记载 , 置身户籍制度之外就意味着逃脱了明廷的直接人身控制 , 也不用直接当差 。
而从政治、文化权利方面来看 , 原住民在当时被称为“苗”“蛮”“猓” , 言辞之中带有贬义 , 而军户则作为当差纳粮的化内之民 , 应举做官是其不言而喻的权利 。 正是这种移民人口的权利实现过程带动了文教科举在贵州的兴起 , 也进一步影响到原住民的文化发展 。
所以 , 卫所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武力后盾与军事控制 , 它还意味着一场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与文化传播 。
镇远著名的祝圣桥机建于明洪武年间
镇远作为明朝从湖广进黔的第一站
发展至今仍是黔东重要的交通节点
(贵州-镇远 , 图片来自:千夜Black / 图虫创意)▼
文章插图
文化交融
朝廷以卫所为据点 , 以点带面 , 逐步改土归流 , 扩大实控区域 , 其中的移民以及文化交流无疑是当地社会实现改造的一项重要因素 。
移民的进入同时意味着新的文化与礼仪的传播 , 从中州而来的文明与当地原生文化融合 , 形成新的硕果 。
从习俗之中便可发觉 , 在省城、卫城等汉人聚居之处 , 内地的岁时节日几乎被完整保留 。 像我们今天经常庆祝的立春、寒食、端午等等 , 在当时的贵州也是重要节日 。
推荐阅读
- 为啥贵州羊肉粉没有像广西螺蛳粉一样名扬全国
- 『三哥聊娱乐』学会改变就可缓和关系,总也学不会处理婆媳矛盾的3大生肖女
- 北京道路改种国槐真的合适吗
- 你为啥喜欢喝酒喝酒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
- 怎样最快改变家里的面貌
- 对于强势的老板,总是感觉心理很怕他,说话唯唯诺诺的,咋改变这种状态
- 「天德池」就趁现在吧,一点一点,重新来过,要改变
- 一个人要改变究竟有多难,能否分享下自己改变的经历
- 旅行真的会在见识,眼界给人很大改变吗
- 我怎样能摆脱父母的不利影响以致于有坚持自己的可能性,抑或是怎样很好的改变我父母的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