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围城》:知识分子的哀鸣( 二 )
又如方渐鸿说挂名岳母无事生非在发神经病时 , 方遯翁更是怫然道: “你这态度就不对 , 我看你愈变愈野蛮无礼了 。 就算她言之过甚 , 也是她做长辈的一片好意” , 并命令儿子搬回家来住 , 一来可以好好管教儿子 , 又可让儿子经历粗茶淡饭的苦生活不贪图舒服享受 。 方父的一系列行为 , 正是封建家长面对“叛逆”儿子最真实的写照 。 方渐鸿等年轻人的新思想新观点不被父亲们一辈的人所理解 , 认为他们“不敬父母”、“不遵守老祖宗的规矩”、“三心二意” , 长辈们还沉溺在过去的传统思想中不肯出来 , 而方渐鸿为代表的年轻人又畏缩不前 , 面对波涛汹涌的西方文化 , 又不敢全盘接受 , 所以出现了“半洋不土”的张吉民夫妇等人 。 每个人都取了英文名字 , 无时无刻不在说话中夹带一些英文 , 令人发笑的同时又觉得满是讽刺 , 知识分子本该是时代前进的先驱 , 但却一半封建一半西化 , 表面上装得先进又时髦 , 内心里却又守旧又迂腐 。 倒是“中学为体 , 西学为用”的典范 , 不由得让人唏嘘不已 。 2、长者之悲 这些长者 , 既是方鸿渐人生之路的建议者 , 也是他身陷“围城”之困的推手 。 长辈们最爱说的一句话便是 , “我都是为了你好!”长者们凭借着自己的阅历和自以为是的人生经验 , 总是大张旗鼓不可驳斥的要求后辈按照他们的想法来待人接物 , 却不曾想过自己的一套或许已经被时代抛弃 。 而后辈们处于懦弱亦或是中国自古以来压在身上的孝道 , 并不敢真的明确的站出来反对或者说出自己想法 , 从一开始 , 方渐鸿为了给家人一个交代 , 伪造博士学历 , 便足以看出这种奇怪的家庭关系 , 也是方渐鸿懦弱人格的根源所在 。 他的悲剧性 , 从一开始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 如果说方渐鸿的悲剧是他身处的环境所造成的话 , 那么这些长者的迂腐行为又是什么所导致的呢?不论是顽固守旧的方父 , 还是拙劣的学习洋人的张吉民夫妇 , 都是为了维持自己的崇高地位 , 好叫人敬仰他们 , 叫人服从他们 , 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方式而已 。 归根究底 , 是因为他们同样也生活在自己的“围城”之中 , 活在原来固有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之中 , 不愿真的改变 , 所以学洋人 , 也只学了皮毛 , 未曾入里 。
四、“围城”之悲“围城”之困 , 在开头便已经点明 。 在几人讨论“围城”之时 , 褚慎明借用英国的一句古话 , 将婚姻比作鸟笼 , 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 , 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 , 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 , 离而结 , 没有了局 。 ”当时享誉上海的才女苏文纨却将婚姻比作城堡 , 接着说:“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 。 不过 , 不说是鸟笼 , 说是被围困的城堡 ,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 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 ”而“围城”之困 , 并不仅仅指婚姻 , 更是直指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的生活处境 。 作者在小说中刻画了一大批三四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 。 他们未曾真正参与到当时的抗日大军之中 , 虽然留学归来 , 接触了一些西方文化 , 但却没有自己远大的理想 , 同时又缺乏与传统势力和思想斗争的勇气 , 但结果却是 , 没有那些长者的帮助 , 以及所谓“关系”的介绍 , 他们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自足 。 主人公方渐鸿的一系列遭遇 , 正好证实了这一点 。 他不耐烦周父 , 又不得不依靠周父;他受够了家里人的愚昧无知 , 可是却无法摆脱父亲的说教;他不想与孙柔嘉纠缠 , 却稀里糊涂与她成了婚;他明知在三闾大学又是另外的“围城”在等着他 , 可他别无选择 , 除了跟随赵辛楣等一起去三闾大学 , 他不知道自己还有何路可走 。 我们都是被时代裹挟着前进的人 , 表面上波澜不惊 , 内心却波涛汹涌 。 看似风平浪静 , 生活富足 , 实际掩藏在谈笑风生下的是一颗颗茫然而不知所措的心 。 看起来一派欣欣向荣 , 内心里却无比挣扎与彷徨 。 身处围城之中 , 拼命想逃脱 , 而身处围城之外的人 , 又一个劲的想要进来 , 不正是我们的生活常态吗?
五、结语《围城》的故事 , 并不需要发生在特定的年代特定的人群身上 ,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不自知的经历着这样的“围城”困境 。 越是想要逃离 , 越是在“围城”之中 , 而越不想进入 , 越是在“围城”之中 。 人是具有暗示性的生物 , 很多时候 , 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 而真的随着别人的期望做了 , 反而深陷难受的处境 。 回想着 , 或许我不该这样做 , 而应该按我自己的方式活 , 可是 , 我自己想要的方式是怎么样的呢?“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哲学家柏拉图的三个问题如此振聋发聩 , 仍旧是人生三大难题 。 要打破无形的围墙 , 归根究底在于不断前进 , “不破不立 , 破而后立 。 ”永远保持开拓创新的勇气和接受新事物的包容力 , 哪怕时代洪流再汹涌 , 弄潮之下 , 总能找到我们的立足之地! 参考文献: 1、《围城》 2、《从围城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看“围城式”人生困境》 3、《人生如围城——浅析钱钟书小说围城》 4、《围城中的长者及其文化意蕴》
推荐阅读
- 陌陌的新“围城”
- 胡适先生乡关何处?
- 饶毅:英国首相的“群体免疫”谎言
- 一个诗人,一个弘毅的知识分子 | 杨牧逝世
- 【原创】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方方)的诞生。
- 误闯风月楼
- 发自武汉 | “围城”方舱:另一个世界
- 鼠疫围城:1665年伦敦大瘟疫的应对与记忆
- 疫情围城:京东物流不轻松的翻身战
- 读书人的六十岁现象:老了才敢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