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为啥这么“铁”?“双面打印”是刚需!( 二 )

巴基斯坦为啥这么“铁”?“双面打印”是刚需!

▲这位总统在任期间完成了亲华的转变 第二任巴基斯坦总统穆罕默德·阿尤布·汗在回忆录中写道 , “我们必须向美国说明 , 追随美国的政策是在不损害我们自身利益的前提下 , 疏远中国不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 。 ”万隆会议期间 , 时任巴基斯坦总理的穆·阿里向周恩来保证 , “参加《马尼拉条约》并不是为了反对中国 , 巴基斯坦也不相信中国有‘侵略’的意图 。 ” 其次 , 中国也无反巴的必要 。 就算巴基斯坦“投美” , 对中国来讲 , 也是打开对伊斯兰世界外交局面的一个窗户 , 况且巴基斯坦的硬实力和影响力弱小 , 对中国没有现实威胁 。 至于在联合国投反对票 , 当时跟着美国跑的国家多了 , 没有必要非得跟巴基斯坦较劲 。 这时的巴基斯坦 , 还存在着与印度改善关系来自保的想法 , 在1960年与印度签订了《印度河用水条约》 , 算是解决了一个矛盾 , 甚至还想过要利用中印矛盾 , 以“印巴联防”来换取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让步的措施 , 但印度压根就不理 。 1961年初 , 中国驻巴使馆向国内汇报时 , 有这样的表述:“阿尤布(总统)为了取得美援 , 进一步投靠美帝 , 并密切配合美帝 , 不惜重大让步 , 积极拉拢印度……对中国基本态度不友好……” 所以 , 直到60年代初 , 中巴关系只能说过得去 , 有一些来往 , 大多是礼节性的互访 , 谈不上“铁” 。 这个局面的改变 , 还是因为印度 。

巴基斯坦为啥这么“铁”?“双面打印”是刚需!

50年代末 , 印度开始膨胀了 , 一面以英国继承者自居 , 一面认为与中国关系好 , 且中国看上去又不太强 , 所以在领土问题上不断进逼 , 企图迫使中国让步 , 导致中印关系越来越差 。 有了这个转变后 , 印度在美国战略版图中的地位迅速上升 , 因为这是一个可资利用的反华力量 。 1959年12月 , 艾森豪威尔访印时表示 , 美国将给予印度一切可能的帮助 , 并在接下来的两年里签订了一系列协定 , 向印度提供40亿美元以上的各类援助 , 一时间印度的腰杆壮了不少 。 相比之下 , 巴基斯坦得到的美援较印度少得多 , 舆论非常不满 , 认为美国“重印轻巴” 。 而且印度强了 , 对巴更是威胁——谁知道印度会拿美援来对付谁?万一掉过头来先解决巴怎么办?毕竟 , 相比中国 , 巴基斯坦更像个软柿子 , 更容易成为印度“大国崛起”的牺牲品 。

巴基斯坦为啥这么“铁”?“双面打印”是刚需!

从美国的视角看 , 这一局面有点像东亚的日韩——两个小弟有矛盾 , 只能选一个 , 咋办?当然是选大的了!就像美国要在日本和韩国中间保一个 , 肯定要保日本一样 , 美国在印巴之间也选择了印度 , 而不是弱小的巴基斯坦 。 为什么巴基斯坦不选择另一个大国苏联呢? 少为人知的是 , 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也有尖锐矛盾 , 而当时苏联支持阿富汗 。 巴阿关系的紧张程度其实不亚于印巴关系 , 两国因为领土和民族矛盾长期对立 , 于1955年和1961年两度断交——如果“投苏” , 显然又会面临着跟“投美”一模一样的局面 。 另外 , 美国利用巴基斯坦提供的空军基地侦察苏联 , 苏联非常愤怒 , 也不可能接纳 。 中苏翻脸以后 , 苏联为了对付中国 , 也加入了援印的行列 , 这大腿就抱不得了 。

巴基斯坦为啥这么“铁”?“双面打印”是刚需!

▲巴基斯坦被夹在大国中间(图片来自地球知识局) 安全感大为下降 , 被夹在美苏印之间的巴基斯坦走投无路 , 只能向中国靠近——在1961年的一系列涉及西藏和台湾问题的联合国提案中 , 巴基斯坦都转而支持了中国 。 在1962年中国对印作战后 , 美国重印轻巴政策进一步强化 , 美英对印的大规模军援大大加剧了巴基斯坦的不满 , 认为这是在给巴基斯坦头上套绞索 。 外事秘书阿齐兹·阿默德说:“印度获取美援进行武装 , 名义上反对中国 , 实际上是反对巴;中国有力量照顾自己 , 但巴处境不同 , 越来越不安全 。 ” 中国驻巴使馆在1963年1月认为:“在中印边界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以后……巴出现了阿尤布上台以来空前的反印、抗美和要求发展中巴友好关系的高潮 。 这对我反印斗争 , 实际上起到了配合作用 。 ” 1964年 , 美国约翰逊政府继续大举援印 , 而对巴只给予“最低限度”的5年援助 , 还要与巴是否履行盟国义务挂钩 , 进一步加剧了美巴关系的崩解 。 中国驻巴使馆向国内汇报这一情况时说:“经过十多年的实践 , 巴统治阶级逐渐认识到对美一面倒的恶果……美帝不仅不顾巴方的‘恳求和抗议’向印提供了大量军援 , 而且逼巴向印让步 。 在这种情况下 , 巴统治阶级采取了同中国发展关系的政策 。 ” 。 相比之下 , 中国的态度让巴基斯坦感到这才是一个符合自己利益的真朋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