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张文裕先生诞辰110周年( 六 )

他知识渊博 , 经历丰富 , 思想开阔 , 深谙东西方文化 , 因而课堂上同学们不但学习到物理规律 , 而且学习到如何认识规律的本质 , 以及从发现这些规律的过程得到的启示 , 并从中得出创新是科学的灵魂的结论 。 当讲到卢瑟福通过对原子核的散射而证实原子核存在时 , 他强调卢瑟福创新思想的可贵 , 接着又讲到实验安排之巧妙 。 最后还讲一些他的这位导师的轶闻趣事 , 使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活跃 。 他讲授的普通物理 , 不但传授了知识 , 而且还讲述科学研究的方法 , 这一点对刚入学的大学生影响很大 。

到了大学三年级 , 张文裕开设了“粒子物理”的专业课 。 他讲了粒子物理的基本知识 , 如粒子的分类 , 几种相互作用力等 , 内容系统、全面 。 他还讲到当时高能物理的前沿课题 , 例如讲到高能宇宙线产生大气簇射的机制和探测方法时 , 吸引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 。 他精彩的讲课激发了部分同学毕业后从事高能物理的决心 。 到了1970年代后期 , 张文裕担任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主任 , 继续为教学育人服务 。 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这段时间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 他们后来成为国家在高能物理、核物理领域的骨干 。 他们中有院士、专家 , 为中国科学发展做出了贡献 。

笔者郑志鹏大学毕业后分配在中科院原子能所工作 , 在赵忠尧、叶铭汉先生指导下从事原子核反应的研究 。 因为与张文裕先生同在一个研究所 , 遇到粒子物理有关的问题就常向他请教 , 每次都得到热情、详尽的解答和指导 。 1973年 , 原子能所一分部改为高能物理研究所 , 郑志鹏很希望多学习些高能物理方面的知识 , 于是就求教于张文裕先生 。 张文裕很快就给了郑志鹏一个有关粒子物理入门教科书(英文版)的书单 , 并告之:其中有的书在图书馆有 , 你可借阅 , 如你想了解国际高能物理发展动向 , 则可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 , 并且说 , 如有时间他愿和郑志鹏一起到图书馆看看 。 郑志鹏当然求之不得 , 约好了时间一起到了所图书馆 。 他先帮郑志鹏查阅找到两本入门教科书 , 又和郑志鹏一起到资料室查阅期刊 。 他告诉郑志鹏如何查阅到美国费米、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布鲁克海文等国家实验室及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年报 。 他说:看了这些年报 , 你就可大致了解国际高能物理的现状了 。 这次图书馆之行使郑志鹏受益匪浅 , 是一次对郑志鹏进入高能物理之门的引导 。

1977年底 , 研究所决定派六人到丁肇中那里工作、学习 , 郑志鹏幸运地成为其中一员 。 临行前到张文裕先生办公室辞行 , 他勉励郑志鹏:“这是个很好的机会 , 要抓紧学 。 学好本领建设自己的高能基地 。 ”郑志鹏学成回国后 , 在一次会议后见到他 , 他热情跟郑志鹏打招呼 , 并说:“丁肇中对你们的工作很满意 , 你们很好地完成任务 , 现在国内的高能建设任务等着你们呢 。 ”从丁肇中先生那里回来的几位科研人员很快就投入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 , 在建造北京谱仪的过程中 , 在丁肇中先生那里学到的知识和经验派上了用场 。 他们十分敬佩张文裕先生的远见卓识 , 两年前就派一批年轻人到美国、欧洲、日本培养训练 , 现在成为国内高能建设的骨干 。

张文裕先生对年轻人才的关怀和培养是一贯的 , 他认为高能物理是一门大科学 , 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 因此一直以来就把年轻人才的培养作为研究所的重要任务 。 他身体力行 , 不顾工作繁忙 , 亲自给科大学生讲课 , 还给所里的年轻人讲高能物理的前沿问题 , 开阔他们的视野 。 最近整理资料时发现一份他报告用的讲义以及他给印讲义的工作人员留的字条 。 翻阅那一张张精心写就的讲义和工整的笔迹 , 张文裕先生对年轻人培养的权权之心跃然于纸上 。

▲张文裕先生亲自编写的讲义及他写给印制人员的字条

六、推动中国高能物理走向世界

“只要中国有了自己的设备 ,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 中国人肯定会做得比外国人好 。 ”——引自张文裕自述

张文裕先生多年在国际一流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 , 他在科学上的成就赢得国际高能物理界的尊敬 , 并结识了多位国际上知名的物理学家 。 1973年 , 高能所成立后 , 他率领中国高能物理代表团出访美国、西欧 。 在经历了文革 , 中国与国际科学界中断交流多年之后 , 他见到了多位当年的老同事老朋友 , 并和他们恢复了联系 。 经张文裕先生邀请 ,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吴健雄、袁家骝、邓昌黎、黄克孙等都先后回国访问和讲学 。 自此 , 高能所在我国科技界率先迈开了走向世界的步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