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杨风】?皮包水探源,带你品韵扬州茶文化( 二 )

绘图 江江

  二

  探八大皮包水茗诀 , 品韵扬州茶文化

  平民化的扬州皮包水 , 弄潮在茶世界中 , 争得天下美名 , 其奥秘 , 在于自身修炼的八大茗诀 。

  茶水自然化

  水乃饮之源 , 一地之饮 , 离不开一地之水 。 而占尽地利的扬州 , 自有四等好水 。

  第一等 , 神水 。 以形态分 , 一是天落雨水 , 露天承接为上 , 屋檐承接为下 , 贮于大缸 , 遇风雨则覆 , 逢晴天则露;二是梅花冰雪 , 雪为五谷之精 , 取之瓮藏地下 , 消融煎茶 , 沁齿一泉水 , 云铛响冰魂 , 水称神水 , 茶具俊味 , 便得梅水才煎腹便清的悠然 。

  第二等 , 仙水 。 蜀冈贵以泉胜 , 据《煎茶水记》推荐 , 古有禅智寺蜀井 , 后有大明寺天下第五泉 , 乾隆品尝有赞:有冽蜀冈上 , 春来玉乳新 。 而市志记载的职业评水人王叟甚至一生不屑饮天下第六泉水 , 泉水叮咚 , 其品质就是含微量元素的天然淡水 , 用以煮茗 , 自然甘美 。

  第三等 , 灵水 。 扬州东有潟湖 , 南有长江 , 西有山溪 , 北有淮河 , 中有古运河 , 水源富 , 水质活 , 于是扬州人每在长江涨潮之际 , 取运河水作烹茶首选 。 青睐江水之切 , 唐扬州大都督李德裕品一口扬子江水 , 甚至能辨出是瓜洲古渡水 , 还是建康城下水 。

  第四等 , 甜水 。 选井水为茶 , 在外地等而下之 , 但扬州井水却甜 , 仍被热捧高冲低斟 。 扬州是井城 , 早在汉代便已筑井 , 留给当代的585口古井 , 经岩层过滤 , 清澈可口 , 尤以青龙泉、广陵涛二井色清味洌 , 而成扬州人生活乳汁 。 难怪14世纪阿拉伯人说扬州乃王居 , 居民饮井水 。 翠影微微 , 芳津汩汩 , 慢品的是扬州井 , 细呷的是2500年古城蕴 。

  茶庄开放化

  南宋后扬州茶虽消逝了 , 但扬州城并未自锁 , 致使皮包水不曾断裂 。 一面 , 扬州城张开臂膀欢迎外地人兴办茶业 , 清六安山僧就来扬开设青莲斋茶庄 , 郑板桥为此赠联:从来名士能评水 , 自古高僧爱斗茶 。 另一面 , 又鼓励本地茶庄畅销外地茶 , 民国年间有祥和、森泰、景吉泰、大昌义诸茶庄经销狮峰龙井、荆溪云片、庐山云雾、沧源滇绿……扬州人坐一座城 , 喝天下茶 , 茶文化得以延续 。

  茶境园林化

  扬州以园胜 , 扬州茶肆素与园林一体化 。 楼榭雅致 , 花木扶疏 , 为嗜茶体验提供了江南化的诗意空间 。 城内茶社蕙芳轩、丰乐园、腕腋生香、九如分座多临小秦淮河 , 筑曲尺洞房 , 最盛者公园茶社 , 一半清香 , 一半雅怡 , 清末郡守嵩峋书联:春从何处归来 , 恰楚尾吴头 , 尽流连永昼茶香 , 斜阳暖酒;花比去年好否 , 正千金一刻 , 最珍重绿杨城郭 , 红药当阶 。 鼎名于世的富春茶社 , 原本花局出身 , 最能说明环境幽雅与生意兴隆之关联 。

  而城外茶社借瘦西湖波光水影 , 更占湖山之胜 。 如冶春、西园、双虹楼、静香园 , 最美要数绿杨春茶社:树梢远见长竿 , 高悬白旗 , 大书绿杨春三红字 , 绿荫深处茅屋三两间 , 为上等品茗之所 。 幽堂雅室冷香亭 , 一碗单枞春 , 三盅荡气肠 , 人在茶肆中 , 宛如画中游 , 临窗凭眺 , 柔水绿杨 , 何尝不是春的享受?

  茶风民俗化

  渴相如是扬州人雅号 , 绝非浪得虚名 。 扬州人居家饮用或待客 , 就有讲究 , 分倒茶、冲茶、泡茶三档次 , 小屋飘香 , 茶沁心房 。 其后 , 伴随城市消费发达 , 扬州人走出家门喝茶了 , 茶楼林立外 , 酒楼、面馆、浴室、书场无处不茶 。 《闲话扬州》称江南喝茶风以扬州为最甚 。 始兴此风者 , 是旧时代有闲且有钱阶级:早晨起来日已高 , 只觉心里闹潮潮 , 茶馆消遣走一遭 。 于是上午喝一壶茶 , 下午泡一把澡 , 便催生了扬州独家谚语早上皮包水 , 午后水包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