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雷泉教授讲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二 )

综上所述 , “无所住” , 即不执著于“相”——不执著于做了布施这一行为(事) , 也不执著于眼见耳闻、心念所及的一切主客观场景(法) , 要做到三轮体空、离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

而“行于布施” , 则是不执著于“空” , 将度生真正落到实处 。 王教授解说道 , 只有在布施后 , 能将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以及布施的财物这三者都不存于心 , 也即用这种“三轮体空”的精神 , 不落空有二边的中道来修布施等菩萨六度万行 , 才可说是无住相修一切善 。

听王雷泉教授讲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听王雷泉教授讲述“凡所有相 , 皆是虚妄”//----江苏龙网 http://www.jiangsulong.com //

进而言之 , 我与一切众生既是同此法身 , 本来同体 , 一体之中 , 谁能度?谁是所度?所以说“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 终日度生 , 终日无度 。 没有执著度众生的相 , 故终生都在度众生的菩萨实践之中 。

《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 , 其福德不可思量 。

“福德” , 即福慧双修 。 若不修福 , 当以后修行成了佛菩萨去度众生时 , 未必能度刚强的众生 , 因此未成佛果先结人缘 。 故本经处处说修福 , 而实行则只说布施 , 即令人福慧双修 。

但按前述所说 , 如果以三轮体空的精神 , 来行布施 , 那么能否获得相应的福报?又如何衡量所获的福报呢?佛陀要消除须菩提心中的疑问 , 因此便说离相之福更大 , 使他能够真正安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