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虞 只手“打孔家店”( 八 )

据《五四时期的社团》一书记录 , 6月15日 , 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会设立 , 成员包括李劼人、孙少荆等 。 李劼人在当年也是一位报人 , 历任《四川群报》主笔、编辑 , 《川报》总编辑 。 而成都分会 , 要比北京的少年中国学会正式成立时间早半个月 。 在北京 , 将火烧赵家楼消息用电报发给成都的、《川报》驻北京的通讯员王光祈是成员之一 。 后来也是他将吴虞之女“楷、桓将入少年中国学会”告诉吴虞的知交孙少荆 。

7月13日 , 成都分会创刊《星期日》 , 办刊形式和《每周评论》相同 , 每周四版 , 间或以专号讨论一个问题 。 吴虞在当天日记里记下:“作书约少荆 , 十二钟到悦来旅馆茶楼候予 , 并约劼人 。 ……《星期日》周报今日出版矣 。 ”吴虞是编辑部最年长者 , 也参与了主要的编辑工作 。 他经常会把编辑工作记录在簿 , 如哪天与谁去报社 , 与谁商讨编辑事宜 。

吴虞也把《星期日》看成论辩的阵地之一 , 宣扬非孝反儒的文章 。 他不满足于《星期日》受成都地域限制 , 竭力向外同仁赠送、推介《星期日》 , 每寄一张 , 就记下一笔 。 《星期日》的影响力也随之增长 , 半年后 , 12月26日 , 他在日记里说:“少荆来信言 , 陈独秀、李大钊、王光祈稿已来 , 胡适之、潘力山、张东荪、康白情亦有稿寄来 。 ”这让他心满意足 。

几天后 , 12月31日 , 在这1919年最后一天 , 吴虞吃完午饭给吴玉章写了一封信请其去他工作的四川外语专门学校讲演 , 并令人附上《星期日》送去 。 下午 , 他去了陈岳安的华阳书报流通处 , 惊讶《新青年》的销量之高 , 当晚记下:“阅其售报簿 , 成都县中学买《新青年》等杂志二十二元 , 守经堂亦买《新青年》 , 潮流所趋可以见矣 。 ”成都在他说的“潮流所趋”之下正在改变 。 但尊儒还是占主导地位 , 两年后 , 他抓住一个机遇去了北大教书 , 在那里 , 他的猎艳私生活、与女儿的矛盾、反儒而不以身作则等行径被《晨报》副刊、钱玄同等诟病 , 声望等而下之 。 人们评价一个人 , 把公共言说与私人生活决然分开处理始终是困难的 。 那是后话了 。 多年后回看 , 1919年 , 吴虞的思想革新事业实际上正处于最后一个最高峰 , 直冲云霄 , 转眼就要戛然而止 。 该说的 , 他说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