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思政课别走得太快,忘记让学生看风景( 三 )

社会

那些有风景的思政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 就是不急于把结论塞给学生 , 而是让学生们在欣赏“风景”的过程中 , 自己去感悟、品味、思考和判断 , 然后自己得出结论 。 脸上写满说教和灌输的欲望 , 是思政课老师的大忌 。 我注意到 , 那些在网上走红、赢得学生喜欢、把课讲活的思政课老师 , 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 就是从容、自信和对“结论强迫症”的警惕 , 会循循善诱地讲故事 , 用故事中的“风景”引导学生得出一个结论 , 那个结论就不是老师和教材“强加”的 , 而是自己得出的 。

想起去年《中国青年报》一篇爆款报道 , 在网上创造了无数百万+ , 写的是军人守卫边疆的动人故事 , 开头就感动了无数读者 。 他见过封山之苦:一名战友的父亲患病 , 等到春天冰雪消融 , 第一辆邮车送来一摞电报 , 惜字如金的电报概括

社会

了发病到病危的全过程 , 每一封都求他“速归” 。 除了最后一封 , 带来的是噩耗 。 ——这篇特稿的题目叫《我站立的地方》 , 歌颂守卫国土的战士 。 这篇报道的题目就很有思政艺术 , 如果题目很直白: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虽然点出题意 , 但结论先行 , “宣教”意味就太重了 , 读者可能都不会点开 。 但“留白” , 我站立的地方 , 反而留下了思考空间 , 尊重读者的判断 , 让读者自己读完报道时能泪流满面地得出结论: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 。 这个结论是读者读报道的感受 , 而不是媒体主题先行的“强加”和“灌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