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乡土秀才 一座家庭民俗文化馆
【连网】杈耙扫帚扬场锨,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这些退出历史舞台、在人们记忆中逐渐消失的“老物件”,如今在东海县双店镇南双村乡土文化秀才、老党员苗少昌创办的家庭民俗文化馆里却应有尽有 。这里收藏的190多种、千余件老器具、老农具足以让人们眼花缭乱,直呼“长见识” 。
“一肚墨水”热心公益
今年76岁的苗少昌,原是乡水利站站长,平日里喜欢舞弄笔墨,写书、收藏、做课外辅导员……这些年,他根据工作实践和生活阅历撰写的《共产主义大食堂》《工分》《武斗》《大炼钢铁》《三转一响》《防洪抢险全靠党领导》等30余篇纪实回忆,再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艰苦卓绝的生产生活和人们改天换地、发展大农业的精神风貌,在当地的《月牙墩》文学期刊上陆续发表后,引起读者共鸣 。
南双村是东海“阿凡提”式民间机智人物“苗二赖子”的故里,有关他扶贫济困、惩恶扬善的民间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成功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7年10月,南双村党群服务中心专门腾出房间,搜集素材,建起了“苗二赖子文化展览馆” 。苗少昌自告奋勇当起了展馆的义务讲解员,凭借对文化公益事业的灼热之心,把“苗二赖子”的“柿(是)树不卖”“杀驴”等一个个民间传奇故事讲述得有声有色、入木三分 。
倾心收藏如醉如痴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些年,苗少昌对乡土文化、“老古董”收藏的痴迷和狂热,在村里人人皆知 。他连老伴杨增英1958年2月27日的《学生家庭报告书》和1963年7月8日的《毕业证书》都保存得完好如初 。说起真正迷上收藏老物件并萌发开办民俗文化馆的想法,是他从单位退下来后开始的 。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和农民有着特殊的感情 。村里的每一件农耕生产器具看似简单,都有发明创造的动人故事,无不蕴含着我们祖先的勤劳和智慧,见证着我们的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史 。”苗少昌说,“我是一名有40年党龄的农村老党员,有责任和义务接力文明传承,把农耕文化遗产传给子孙后代,让他们知道先辈们是怎样进行农业生产、推进文明进步的,记住没有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就没有今天翻天覆地的好生活 。”
搞收藏、办展馆,有困难也有乐趣 。这些年来苗少昌骑着电动三轮车,跑遍了本镇以及李埝、山左口、洪庄等乡镇,到处挖掘、收集面临淘汰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为了“抢救”这些老物件,他用脚板“丈量”大街小巷,走访2000多个农户,穿行几千公里,风餐露宿 。“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这些看似不值钱的老物件,如果不趁早收藏,过时后悔都来不及了 。”5月的一天,听村民说李埝乡高埝村有位工匠师傅家里有一套淘汰的铁匠家伙要出手,就是要价有些“离谱” 。平日里热衷收藏的苗少昌匆匆赶到李埝,没有讨价还价,一股脑搬齐了风箱和大锤、砧子等物件 。工匠师傅看着眼前不还价的苗少昌,实在不忍心让老实人吃亏,只收了半价,权当为苗少昌的收藏做奉献 。
苗少昌爱好收藏老物件的消息不胫而走,一些亲戚朋友也纷纷无偿奉送老物件或者向他提供信息 。北沟村村民冯寿华有一只上海产的哨子,是早在1947年,北沟村民兵排指导员密增银发给小民兵儿童团长冯寿华村头巷尾站岗放哨用的 。新中国成立后,冯寿华把它交给北沟小学上体育课用 。后来学校撤并了,又物归原主 。老冯被苗少昌这种执着的收藏精神深深感动,无偿赠送具有纪念意义的哨子 。
靠着一份持久的耐心,苗少昌收获了一个又一个老物件,有耕种拉打使用的驼车、犁靶、耩子;日常生活的锅、碗、瓢、盆、擀面杖、擦子、升筐子、巴斗、箢子;盛粮食和山芋干用的折子、大缸小缸、瓷缸、泥瓦缸;困难时期的工分、粮票、棉花券、布票、肉票……处处散发着人间烟火味,透射着农耕文明的古朴气息 。
品味农耕留着乡愁
日积月累,随着老物件一天天增多,原来的4间旧瓦房已摆放不下这么多的“古董” 。2015年春,苗少昌向两个在外工作的儿子寻求资金援助,投资35万元建起三层小洋楼,让他的“心爱宝贝”住进宽敞亮堂的房间 。
推荐阅读
- 防火门|防火门管理不当致顾客受伤 海门一商场被判担一半责
- 搜狐新闻|欧拉好猫10.38万起贵不贵?我们采访了一位男性KOL发现……| 聚闻
- 怎样设计一位二进制带进位加法的图灵机
- 王奕萌|王奕萌太狠了,剪掉黑长秀发变假小子,却意外撞脸另一位网红
- 为何网上中英混杂的名字,本人乡土气息都很重
- 王思聪|王思聪都没享受到的待遇,如今被一位3D虚拟偶像提前实现了?
- 趣头条|又结交一位新闺蜜
- 本田|实拍:本田冠道跌至20万出头,大空间真香,但销量很低调
- 怎样看待天津某大学一位大三学生说自己可以做一个和知乎一摸一样的网站
- 如今中小学校名怎么动不动就20多字?孩子记得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