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淮安淮阴区推出低收入重度残疾人居家照护服务

■融媒体采访人员 左文东 通讯员 陆耀琴 赵龙
家住淮阴区金鼎花园的李守凤今年55岁,因小儿麻痹症和脑梗导致双腿无法行走,家境困难 。前不久,淮阴区残联负责人和专业护理人员来到李守凤家,为她送来轮椅和生活物资 。“坐上轮椅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是幸福的人 。”李守凤笑着说,护理人员每个月还上门三次,为她提供腿部按摩和康复指导服务,帮助她恢复身体机能 。
近年来,淮安淮阴区残联依托互联网平台,延伸托养中心、“残疾人之家”等基层公共服务网络,为全区低收入重度残疾人提供家政照料、生活服务、康复医疗、辅助性就业等居家照护服务 。
政府“买单”,975名残疾人有了免费“保姆”
“在指挥中心的大屏上可以对每一位护理人员的出诊活动进行实时监管,对他们的服务进行绩效考核,残疾人还可以通过拨打指挥中心的电话进行呼叫求助 。”日前,在淮阴区残联智慧助残调度指挥中心的大屏前,工作人员自豪地告诉采访人员,全区范围内每一位护理人员的实时服务轨迹都能通过大屏一目了然 。
“我们区的重度残疾人多,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行动多有不便,急需实实在在的帮助 。”淮阴区残联副理事长张赟告诉采访人员,全区不同程度的残疾人约有6.5万人,正式办证的有1.52万余人,其中重度残疾人约6316人 。
通过对全区近1000户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调研走访,在深入了解残疾人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淮阴区残联决定将“残疾人之家”服务内容向残疾人家庭延伸,将过去单纯的发放现金转变为由政府购买服务,通过智慧助残软件系统等线上线下方式,把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康复服务、文体活动、学习培训、志愿者服务等七大项服务送上门 。
智慧助残软件系统根据残疾人需求量身定做,运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三网”融合技术,整合优质助残资源,建立一站式智慧服务体系 。通过平台智能互联,动态掌握残疾人的生活、健康、安全等状况,搭起残疾人及其家庭与残联之间的“连心桥” 。“该软件可根据残疾人实际需求接入各类定位设备、老人手机、健康监测设备、安防设备等,并采用先进的IMS软电话技术,最多可支持100个呼叫坐席,部署安装快捷,任意扩展,可灵活覆盖各个服务点 。”张赟说,2020年淮阴区计划首批试运行服务975名贫困重度残疾人,计划3年内实现全区范围贫困重度残疾人上门服务全覆盖 。
用心托养,关爱残疾人生活
胡春吾是江苏宜港劳务有限公司的专业护理员,除了做好日常的居家托养服务外,她还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记录服务对象的特殊需求,尽可能地帮助他们 。10月24日阳光明媚,采访人员随胡春吾来到王家营街道小杨的家 。小杨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今年18岁,出生时因缺氧导致脑瘫,智力二级残疾;65岁的奶奶双目失明多年,视力一级残疾 。爷爷一个人照顾两名重残家庭成员,压力很大 。“多亏胡大姐经常来帮忙,不仅帮我做饭洗衣服,还陪我老伴和孙女说话聊天 。”小杨的爷爷感激地告诉采访人员,淮阴区残联安排服务人员每个月上门三次,提供血压测量、康复训练、助餐助行等服务,极大减轻了自己的负担 。“下一步,我们计划为小杨提供辅助性就业服务,帮助她在家从事纺织品包装,并对她家进行无障碍改造,方便失明的奶奶行走 。”胡春吾告诉采访人员 。
“我们要求所有上门服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配备专业护理工具包 。同时,根据残疾人的合理需求制定个性化服务菜单,除了提供助餐、助洁、助医、助行、康复护理指导等常规服务外,还增加心理疏导、文体娱乐、法律咨询等个性化项目 。”江苏宜港劳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庄冬梅介绍说,专业护理人员入户后,必须一切从残疾人需求出发,服务周到,做到勤换、勤洗、勤晒、勤打扫 。
与爱同行,关爱残疾人队伍日益壮大
“为了把线下服务做得更实,让残疾人及其家庭有更多获得感,我们采用了‘1+2’服务模式,即区残联代表政府部门主导制定服务评估考核标准,第三方上门服务为主、志愿者为辅的模式 。”张赟说,根据服务实施细则及相关要求,淮阴区残联8月初完成线下二次招标,目前已服务1000多人次 。同时,对接淮阴师范学院、爱心志愿者协会及爱心企业家协会,初步组建一支包含100余人的志愿者团队为残疾人提供志愿服务,爱心企业家协会已累计向残疾人捐赠各类物资价值约4万元 。为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自食其力,鼓励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淮阴区残联联合第三方积极与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及扬州市工业园区的企业接洽,寻找适合残疾人的辅助性就业项目,为2020年底残疾人脱贫奔小康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