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正在逐渐“消失”2所高校被撤销!一批中国大学( 二 )


在大扩招的背景下 , 独立学院在创设初期不仅吸纳了大量考生 , 而且极大地缓解了母体高校的经费压力 。
21世纪初 , 有些大学如果不创办独立学院 , 母体学校都很难存活下去 。 如湖北省某大学因新校区建设产生欠款 , 2000年创办名为独立学院的校中校后 , 每年返回母体高校资金约1亿元 , 这才缓解了学校的办学困难 。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 独立学院迅速膨胀 , 从05年起招生人数就以迅速超过100万人 , 在总招生人数中的占比最高曾超过20% 。

然而 , 有许多独立学院在设立初期就已经埋下苦果 。 据了解 , 有的学校在创设之时可以实现独立招生 , 有的学校则根本没有获得审批、没有学士学位授予权 , 也直接进行招生 。
最为混乱的是一些“校中校”的现象 。 它们浑水摸鱼地以母体学校的名义进行招生 , 学生招上来 , 这些“校中校”根本无力培养 , 于是只能占用母体学校的教师、教学资源 。
学生毕业后 , 有的“校中校”在学生毕业后颁发独立学院的毕业证 , 有的则直接颁发母体学校的毕业证——“三本”毕业直接变成“一本” 。
针对于此 , 2003年4月 , 教育部印发了名为《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的8号文件 , 时任教育部长周济在同年6月也公开发表讲话 , 对文件内容进行了一系列说明和解读 。
独立学院|正在逐渐“消失”2所高校被撤销!一批中国大学
文章图片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 图源:重庆大学
不论是在文件 , 还是在讲话中 , 教育部的态度都十分明确:对于独立学院 , 教育部积极支持 , 但同时必须规范发展:所有独立学院必须一律采用民办机制 , 对于“校中校”的现象要坚决制止 。
同时 , 为了规范整治 , 8号文件中同样提出了要把审批独立学院的权利由地方教育厅上收教育部的要求 , 并准备于2004年开始实行 。
然而 , 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 , 就在独立学院审批大权上收的前夕 , 部分省份连夜“超生”独立学院 。 有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紧急通知每所高等学校 , 必须马上注册成立一家公司 , 申报合作举办独立学院 。
短短几个月里 , 仅在一个省份就审批了20多所独立学院 。
整治
如雨后春笋般一夜之间遍地开花的独立学院间 , 依旧杂草丛生 。
尤其是抢注成立的独立学院 , 大多都因为数量膨胀过快 , 师资、教学完全无法独立 , 而导致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 , 且学费高昂 。 “校中校”的现象更是难以监管 , 屡禁不止 。
于是 , 在8号文件印发5年后 , 教育部2008年又出台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 , 即26号令 , 对独立学院的建校规模、整体状况进行了规定 , 包括:
校园占地面积应达到500亩以上 , 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应达到30平方米以上 , 参与举办独立学院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总资产不少于3亿元 , 净资产不少于1.2亿元等等 。
同时 , 还为独立学院的规范发展提出了六条路径:

用通俗的话来说 , 就是:合格的 , 转设;不合格的 , 直接淘汰 。
26号令规定了5年的验收期 , 验收期满 , 全国所有独立学院都将接受检验 。
然而据媒体报道 , 5年后的2013年 , 全国近300所独立学院中 , 成功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的 , 仅有35所 。
夹缝
从夹缝中诞生的独立学院 , 再一次被逼入墙角 。
符合标准的学校想转设为普通民办高校 , 难 。
高考扩招早已停止 , 高等教育也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 。 学校的招生形式日益严峻 , 没有了母体学校xx大学“金字招牌”的支撑 , 仅凭学院的名号还是否能够吸引到考生?
更何况有些独立学院在创设之初就没有民间资本引入 , 公有财产如何转设民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