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市属高校转型建设应用型大学的路径选择

江苏龙网_原题是:市属高校转型建设应用型大学的路径选择
摘 要:建设应用型大学是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 , 市属高校转型建设应用型大学是落实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 , 更是市属高校“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的体现 。 从应用型大学的起源、特色标准、国外先进应用型大学办学经验以及我国市属高校转型应用型大学的方案等方面入手 , 为市属高校转型建设应用型大学提供科学的思路和方向 。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市属高校;国外应用型大学;转型建设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策部署 , 推动高校转型发展 , 教育部联合多部委于2015年制定《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1] 。 2018年6月 , 北京市出台《关于统筹推进北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 , 加强宏观引导 , 推动高等学校分类发展 , 逐一研究并明确市属高校办学定位 , 推动其在不同层次、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办出特色 , 争创一流 。 为此 , 北京市教委组织专家组对市属高校进行全面考察 , 近日印发了《北京市属公办本科高校分类发展方案》 。 “建设什么样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怎样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 北京市属高校转型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走什么样的路径?本文就市属高校转型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提出一些思考 , 希望从源头切入 , 深层次探析应用型大学的特色和建设标准 , 同时借鉴国外成功办学经验 , 制定符合市属高校实际的建设方案 , 提高“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
追溯国内外应用型大学的起源
1.应用型大学的由来
应用型大学最早出现在欧洲 , 其英文名为“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 在《朗氏德汉双解大词典》中 , “应用型大学”被定义为“一类特别的高等学校 , 在这类高等学校 , 学生的实践性培训比在综合性大学更为强调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 新技术不断进入生产领域 , 西方发达国家对各领域内的技术人才需求量猛增 , 美国等先进国家的高等教育中逐步分化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新型教育模式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在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带动下 ,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 以电子计算机、信息化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广泛进入生产领域 , 企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并不断细化 。 各经济发达国家开始转变教育理念 , 许多欧洲国家将职业性院校合并升格为应用型大学 , 短期内涌现出一大批应用型本科院校 , 这些新兴的应用型大学肩负开展应用研发创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发展和就业等多重使命 。
2.我国应用型大学的起源
我国应用型教育思想最早可追溯至1994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 在学术界 , 最早提出“应用型本科”概念是在1998年 , 当时就职于江南学院的龚震伟认为 , 传统本科教育脱离实际和实践 , 加强应用性已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一大要求[2] 。 2001年4月 , 教育部在长春召开了“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 , 在会上“应用性本科教育”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 2010年7月 , 国家层面第一次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 。 2015年10月 ,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策部署 , 推动高校转型发展” 。
应用型大学的特色和建设标准
与国外相比 , 我国应用型大学的建设起步较晚 , 发展时间也短 , 对应用型大学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 把握应用型大学的特色和标准是市属高校转型建设的关键 , 要想弄清这个问题 , 须从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发展方向三个维度来进行考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