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需要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 二 )


1.专业设置要体现产业需求 。 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些可以被现有本科专业名称所覆盖 , 但也有一些特殊需求要通过在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增加专业方向来实现 。 这一做法容易被误解为带有功利性的市场行为 。 实际上 , 只有以行业需求为先导 , 通过深入分析产业发展的趋势、准确把握产业发展对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合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 , 确定相对明确的专业名称 , 才能更有利于培养计划的合理制定 , 并获得行业或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学校的配合 。
2.课程结构要贯彻培养目标的原则 。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在课程结构上的体现尤为重要 。 要对传统本科专业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 , 对基础理论课的设置和内容进行优化 , 专业课内容要依据行业发展的前沿信息进行充实调整 , 一线实践体验和课堂实践课程的时间要充分保证 , 内容要紧密结合培养要求 。 需要强调的是 , 实践课程在形式、内容上要与行业运行相一致 , “真实场景 , 亲身体验” , 防止“蜻蜓点水”式的走过场 。
【研究|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需要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3.质量评价要符合办学特色 。 本科教学的效果考察 , 一般在于对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 对问题的研究过程和结论 。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改变传统的课程考试模式 , 增强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鼓励学生收集较多的行业发展信息和实例进行分析研究、引导学生从职业角度开展专题社会调查 , 在开阔专业视野的同时深入认识所面对行业的社会属性及社会作用 。 在质量评价要素的设计上 , 应突出学生对专业认识的程度和对所面向的行业产业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研究水平上 。
4.教师素养要与教学目标相匹配 。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 能否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贯穿于教学中 ,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实践 , 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 。 因此 , 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 促使他们认同办学理念 , 发挥自己学科背景特长服务于专业教学并主动增强“应用”能力 。 学校在选配聘用教师时 , 对教师的实践经历要有明确要求 , 积极拓展教师来源的渠道 , 吸收符合条件、有产业行业经历的人进入教师队伍 , 同时为不具备实践经历的教师提供学习实践机会 , 对所有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应该安排专业的继续教育活动 。
培养特征素质是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的直接效果
学生的特征素质既是学生走向职业生涯时的基础能力 , 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属性 , 是学校办学成效的标志 。 毕业生的精神状态和言谈举止、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与人合作的态度与方式、掌握技术业务的娴熟程度都是用人单位高度关心的 , 决定着对学校教育和学生水平的评价结论 , 而这些素质的培养要靠在学校期间进行强化熏陶和训练 。
1.要深入研究学生的特征素质 。 应用型大学办得成功与否、水平高低 , 其主要标志就是看毕业生是否具有明显的特征素质 。 对特征素质的描述可以多样 , 但核心内容大体应包含几个方面:即学科特点—基础扎实 , 视野开阔 , 善于拓展;专业特点—自我定位准确 , 实践意识突出 , 作风干练踏实;能力特点—全局意识 , 团队意识 , 协作精神 。
2.课程思政要与特征素质培养高度契合 。 课程思政在应用型大学育人中作用突出、效果直观 。 要研究思政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着力点与特色 , 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崇德修身教育体现在特征素质的培养中 。 紧密结合学生的特点 , 研究思政课如何融入专业教学中 , 引导学生认知并接受行业和产业的道德规范 , 研究总结具有行业特点的职业素养经典并作为楷模 , 把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以及对行业产业的事业心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 还应该把校训、校歌、校园特色文化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对学生特征素质培养之中 。
3.特征素质培养的效果既要立足当前 , 又要兼顾长远 。 学生在学习期间 , 要注重对其职业习惯的养成、职业思维的训练、职业视野的培育加强指导 , 使他们把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行业产业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 , 增强职业意识并不断强化 , 丰富知识并增长才干 。 同时 , 通过对每一名学生的培养训练 , 使他们都能成为优秀校园文化的传播者、继承者 , 把应用型大学的特色校风向社会宣传、推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