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台采编业务有哪些痛点可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手段解决

这个必须答题主准备开发这个吗?贵司缺不缺人啊?工资好商量啊~嘿嘿嘿智能手机代替采访机是一个好思路。目前市面上有一些app能够实现采录剪辑,但是要么是单轨录音,合成的时候只能做拼接而不能做压混;要么就是像garageband一样,过于复杂,对广播采编来说无用内容太多,尤其到传输这一部分。就目前来看,我是觉得手机采编就能够满足大部分日常采访需要了,实际上很多记者都是这么做的。至于需要精品录音的创优创新作品,可以交给专业的采访机去录制。如果要开发一个面向专业广播的“工具”那么应该是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1.最初级的,app。能实现最多四轨混音即可,能混缩保存在本地文件,通过邮件方式发送。自带一些效果,可以实现简单的压缩或音量振幅的限制。能有主动抑噪的功能。2.进阶点的,系统,包括app,电脑端(类似于服务器)。在app的功能基础上,针对广播行业的产品流程开发更多功能,不止是采编工具,而且是工作沟通工具。记者在采编剪辑之后可将文件及文稿发送至服务器处于待审状态,同时编审的客户端提示审阅。编审审阅完成后服务器保存的文件才可被播放。大部分情况下,这一模式还处于人工的状态,编辑写了稿,发电子文档或纸质文档给老总,老总说“可”然后编辑记者才将文件上传至服务器。本来这里有个审定权限都是在老总手里的,但是哪个老总不要开会?总不能天天守着审阅系统盯着。所以这个网络审定的过程基本成了鸡肋。升级到移动端,或许能够破解这个问题。3.更好玩儿的,智能硬件。在1、2的基础上,再搞个外接麦克风,就像手机唱吧那种的,好卖钱。要配防风毛套,只要99。4.骗风投的,这基础上再搞搞社区什么的,打个“人人都是主播 人人都是记者”之类的口号,搞搞UGC和PUGC.难点1:做app很简单,但是如何要让编辑记者用,是个问题。99%的记者采访方式都是:手机/采访机录音,然后回办公室,把录音导出来,然后憋一上午写条稿子出来,再用cooledit或者audition1.5这种上个世纪的软件把录音文件剪切拼接好。所以这个app一定要够简单还好用还不费脑子。难点2:如何解决好播出系统的问题,现在国内的电台所采用的播出系统无非就是infomedia RCS 浪潮几种,也没深入考察过这个市场,不知道竞争如何,反正……做得少,肯定是因为利润不咋地吧。电台要更换一套播控系统的话,成本太高。难点3:播出安全的问题,广播电视 宣传重器 不仅系统要安全,而且要让主管部门相信你这是安全的。难点4:怎么让领导接受这个玩意儿,要知道35岁以后出现的科技产品都是反人类的~最后,一个剑走偏锋的思路。以后网络广播也是大势所趋,在“有牌经营”的情况下,搞一个网络新闻广播又如何呢?是不是就能够规避上面的几个问题了呢?毕竟这个时候就不是传统媒体了,虽然也是声音的形式,但血脉里流淌的可是互联网基因啊。毕竟那么多网站不也能发记者证么。全国每年这么多学播音主持新闻的毕业就失业,只要待遇到位,人力资源那是杠杠滴。最最后,说说那个“融合”的问题,目前来看,我唯一认同的融合就是“为听众服务”。线性播出节目的方式因为无线电发射的原理是无法改变的。互联网“兴趣 搜索 分享”这个过程也是没见到什么太大的变化。所以呢……广播电台专心做内容供应商也没什么不好,依人力政策的优势,生产更丰富的内容,在互联网上供听众订阅,效果最好的模式再反哺传统播出渠道。在数据网络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无论使用手机还是车载端,如果可以订阅自己喜欢的音频内容,而且会基于搜索历史、消费历史、地理位置等大数据主动推送内容,且内容库存足够。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城市保留一两套广播频率应急就足够了。(广电同行会骂死我,不过转作内容供应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嘛 钱到位就行)各家都搞生态圈,凭啥广播不能搞生态圈了?有一天哪个电台,能买大IP录制广播剧,有大咖声优,未播先火,订阅无数,贴片广告200秒,软文植入,全国路演……估计就算融合成功了吧。
■网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