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改,让工程师、技师“跨界”成才

“干我们这一行,不能只掌握科学理论,还要有极强的动手能力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下称南京玻纤院)项目工程师宋福君说,自己入行30多年,负责布袋除尘器的安装及调试,是公司唯一的“双师型”人才,既懂技术、又懂技能,集工程师职称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于一身 。探索推进“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是南京玻纤院产改试点任务“清单”中的重要内容 。
作为省产改项目试点单位,南京玻纤院结合产业特点及发展需要,设计完成企业职工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建立完善管理、技术、技能相对应的等级(序列)与待遇,探索推进工程师与技师互转,为区域人才培养服务 。
南京玻纤院是为配合“两弹一星”战略于1964年成立,是我国唯一从事玻璃纤维及其制品科研、设计、制造、检测与评价“四位一体”的综合性科研院所 。1999年7月转制成为科技型企业,走上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发展道路,现有产业工人1100余人 。“在推进科学技术化、技术工程化的创新过程中,从理论到试制品再到样品,若技术人员或技术工人同时具备前沿科学理论水平和高超操作技能,不仅加快研发速度、提升创新效率,更有利于提升研发成果的水平和质量,促进更多的科研项目落地 。”南京玻纤院工会主席朱云青介绍 。
“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既强调工程师向高技能人才转型,让工程师走出实验室,同时也鼓励一线操作工学习理论知识,提升技能水平,拓宽创新渠道 。“就立体织物来说,如果操作工掌握相关科学理论,他就会钻研编织新工艺新方法,不断突破极限,力求达到理论水平 。”朱云青说 。
南京玻纤院党委书记郭伟表示,今年院职称评审委员会换届,“破格”推选了具有工程师职称、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宋福君加入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有利于推动“双师型”队伍建设 。宋福君说,自己要负责考评院内参评“双师”的职工,“考核他们是否了解玻纤生产工序,是否会进行数据采集及运用等 。”据介绍,目前共有近20名一线工程师申报参评技师 。“如果参评成功,每人将获奖金5000元,同时每月还有相应技能津贴 。”郭伟表示 。
南京玻纤院下属的先材公司针刺项目组最先开始试行向一线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倾斜的分配机制 。项目组组长刘延友介绍,团队成立于2017年底,负责攻关立体织物编织工艺 。除了研发工程师,项目组内还有多位一线操作工,他们负责将工程师们的想法编织成实物 。
“今年5月,项目组开始试行‘技能+绩效’的薪酬体系 。”刘延友说,项目组以技术攻关为主,生产产品具有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要求操作工掌握多种针刺工艺,且能根据不同品类产品特征,快速制作出成品,对操作工的学习及动手能力要求较强 。“如果只根据做了多少件来发放工资是不公平的,每人每天制作的产品可能都不一样,无法让操作工为学习、掌握不同工艺而付出的努力得到回报 。”刘延友介绍,在实施产改之前操作工的工资都是固定的,“但工人生产积极性不高,因为做多做少都一样” 。
在提升基本工资的同时,项目组每季度对团队内的操作工进行一次技能考核,工人的工资由每日工作量及技能考核结果决定 。办法实施后,培训15名技能工人,生产效率提升三分之一 。除了经济待遇,一线职工的政治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南京玻纤院今年新发展的党员和选举的职工代表中,一线人员占比均为75% 。
在推动企业内部产改的同时,南京玻纤院还努力将产改成果对外推广,开展技能培训、鉴定服务工作 。“公司加强鉴定队伍建设,今年吸纳公司下属的行业服务单位骨干成员进入国家建筑材料行业职业技能鉴定043站,扩大行业技能鉴定影响,提升服务质量 。”院组织人事副部长张帆说 。
9月24日,南京玻纤院在陕西榆林天盛缘玻璃纤维科技有限公司举办了产改后首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将为对方培养近100位技能人才 。榆林天盛缘玻纤公司总经理乔佩说:“公司在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研发遇到瓶颈,同时缺乏工匠人才,但自身培养、鉴定人才能力有限 。南京玻纤院的职业技能鉴定能提升职工技能水平,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后续南京玻纤院还将推进长三角区域技能鉴定服务工作,与玻纤企业就技能鉴定作进一步沟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