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扶贫,保民生暖民心—— 访灌南县委书记任瑜

灌南是连云港的南大门,这里一马平川,全县都是平原和河流、湿地,有“菌都花城”和“苏北水乡”的美誉 。行洪通道新沂河的阻隔和基础薄弱等原因造成这里有大片的贫困人口,通过创新扶贫模式、创新扶贫载体,传统穷县摘去了贫困的帽子,去年底,灌南实现省重点帮扶县脱贫“摘帽”,全县所有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年人均收入都已达到6000元以上,低收入人口和经济薄弱村累计脱贫率均为100% 。
创新扶贫模式,密织民生保障底线
采访人员:脱贫攻坚的基本任务和核心指标是“两不愁三保障” 。灌南县是如何坚持这一脱贫标准,进一步密织贫困群众的民生保障底线?
任瑜:突出“两不愁三保障”要求,我们采取“一户一策”“精准滴灌”,全面精准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切实筑牢保障底线 。
一是优化就业服务 。落实就业扶持、送技能下乡等10项措施,帮助建档立卡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脱贫,对有培训愿望的低收入人口培训率和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就业帮扶率均达100%,低收入家庭年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4775元增加到去年的10237元,年均增长21%,增幅高于同期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县GDP年均增速 。
二是狠抓教育扶贫 。教育是阻断贫穷代际传递的最好路径 。近几年来,我县围绕建设“优教灌南”总目标,积极作为 。一方面,我们精准施策,把资助对象精准化,确保建档立卡低收入家庭学生“应进则进、应补则补”,实现贫困学生、各个学段两个“全覆盖” 。其次是资助渠道多元化,“十三五”以来,累计发放资助金2.09亿元,资助学生13.5万人次 。同时,依托灌南中专开展低收入农户子女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培训一人、脱贫一户”,今年克服疫情不利影响,灵活采取 “线上+线下”培训方式,千余人参与培训 。创新模式,建立由县长、局长、镇长、校长、村长等 “五长”控辍负责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责任机制不断强化 。另一方面,完善保障机制,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 。2016年以来,投入9亿元新建和改扩建一批中小学及幼儿园,投入3880万元实施126个“改薄”项目,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达标率96.67% 。
三是强化健康帮扶,防止因病返贫 。落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大病特惠保”救助政策 。全额代缴低收入人口基本医疗保险2698万元,“大病特惠保”惠及3628人次 。今年1-7月,低收入人口县域内住院7901人次,其中,3894人次享受托底保障政策,支付托底保障资金180.19万元 。
四是改善住房条件 。全面落实危房改造政策,确保所有低收入农户实现住房安全 。截至去年底,全面完成1562户四类重点群体危房改造任务 。对危改农户给予一次性补助并直接打入农户“一折通”,其中C级房补助0.8万元,D级房补助4万元,补助标准苏北最高 。
五是筑牢兜底防线 。我县着重在低保兜底、社保扩面、临时救助上发力,确保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困难群众应保尽保 。
创新扶贫载体,筑牢脱贫产业之基
采访人员:近年来,灌南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途径和关键举措,着力筑牢扶贫开发坚强支撑,在产业扶贫方面取得了哪些比较好的经验?
任瑜:“十三五”以来,我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途径和关键举措,着力筑牢扶贫开发坚强支撑 。全县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2.17亿元,建成扶贫项目211个,先后实施粮食烘干中心、“订单式”帽业加工、工厂化养羊、光伏发电、标准化厂房建设及高效农业等产业发展项目,目前大部分项目已经完工并产生收益 。
在产业发展中,不断创新产业扶贫载体 。引导各镇有效利用帮扶资金建设扶贫产业园,形成资源集聚,目前共投入资金8612.5万元,建设7个扶贫产业园,建成标准化厂房及扶贫车间90.9万平方米,五金特色产业园建设初见规模 。引导镇村返乡创业人员到扶贫产业园创业,有效带动经济薄弱村增收,促进低收入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