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远|每日一校丨上海外国语大学 格高志远、学贯中外

江苏龙网_原题是:每日一校丨上海外国语大学 格高志远、学贯中外
上海外国语大学
创建于1949年12月 ,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 , 是新中国外语教育的发祥地之一 , 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进入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 。。
1
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1949年—1950年)
新中国成立后 , 为了学习和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 在急需大批俄语人才的情况下 , 由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同志倡导 , 经中共中央华东局、上海市委决定 , 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第四部为基础 , 在上海创办一所培养俄语人才的学校 , “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由此于1949年12月宣告成立 , 这是新中国成立伊始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校 。 上海市委任命多年从事俄语新闻和文学翻译出版工作、在文化界颇有知名度的时代出版社社长姜椿芳同志为第一任校长 , 最初校舍位于宝山路(原暨南大学二院) 。当时的上海俄文学校还只是一所专业结构单一、以学习俄语和俄罗斯苏联文学为主的外语类高校 , 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俄语口笔译人员和俄语教学师资 。
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1950年—1952年)
陈毅市长对我校十分关心 , 多次亲临指导 , 要求我校领导把眼光放远一些 , 除俄语外 , 还要培养其他语种专业人才 。 根据陈毅同志的指示 , 为配合国家外交外贸工作需要 , 学校于1950年增设英语班 , 更名为“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 , 校址迁至东体育会路(原暨南大学一院) , 即现虹口校区校址 。 1951年4月 , 学校又建立东南亚语文系 , 增设缅甸语、越南语和印度尼西亚语专业 。 1952年3月 , 南京华东军区政治部附设外文专修学校学员150余人并入我校 。 至1952年8月 , 学校已初具规模 , 设俄语、英语、缅甸语、越南语和印度尼西亚语5个语种 。
上海俄文专修(科)学校(1952年—1956年)
1952年下半年起 , 全国高等院校实行统一招生并开始院系调整 。 根据教育部指示 , 我校东南亚语文系师生全部并入北京大学 , 只设俄语专业 。 同年9月 , 学校遂改名为“上海俄文专修学校” , 又于11月再度更名为“上海俄文专科学校” , 学制固定为3年 。 当年学校首次聘请苏联专家毕里金斯卡娅来校工作 , 指导编撰《俄语读本》和会话教材 。
【高志远|每日一校丨上海外国语大学 格高志远、学贯中外】这一时期 , 学校的教学工作从培训式教学走向正规化教学 , 梳理了正规教学的观念 , 建立和完善了教学组织 , 取消了综合性的俄语教研室 , 成立了实践课、翻译、文学史、语言学等10个教研组 , 制定了统一的教学大纲 , 建立了学籍管理制度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
至1956年6月 , 在校教师人数达241名(苏侨教师90人 , 中国教师151人) , 先后招收七期学生共3998人 , 其中毕业2087人 , 为国家各条战线输送了一批急需的俄语人才 。
上海外国语学院(1956年—1994年)
1956年 , 经国务院批准 , 学校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学院” , 增设英语、法语、德语专业 , 学制改为四年 。 当年 , 学校俄语专业仍招收新生 , 英语、法语、德语专业积极准备办学工作 , 定于1957年招生 。 但随之而来的“反右”斗争扩大化 , 使英、法、德语专业当年的招生计划未能实现 , 学校发展相对萎缩 , 学校不得不于1957年至1960年陆续调出相当数量的外语教师到其他高校和科研单位工作 。
与此同时 , 山东大学等院校的学生转来学习(1957年) , 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并入我校(1958年) 。 学校于1958年开办夜校部 , 设英语、德语、法语、俄语4个语种 , 第一批学员2200人入学 。 同年又接受上海市委财贸部和上海市外贸局的委托 , 开设外贸外语系 , 设英语、德语、法语、日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等6个语种(外贸外语系最终于1978年转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