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的女人|读书笔记《婴儿、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心理学理论的前世今生( 二 )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深入人心 。
他认为本我是基本生物需求和欲望的源泉 , 比如吃喝拉撒、快乐 。
自我 , 是人格中意识、理性的部分 , 自我在婴儿期就出现了 , 用来调节本我的冲动 , 比如由最初的饿了就哭 , 到后面看到妈妈在准备喂奶而能够安静等待 。
超我 , 也叫良心、道德 , 在3-6岁期间 , 与父母的互动中形成的 , 所以对于3岁之前的孩子 , 不要做道德评价 , 因为他们还没发展到这个阶段 。
弗洛伊德认为 , 在每个阶段 , 父母需要在过多准许和很少满足儿童之间 , 找到一个平衡点 。
不过后人对弗洛伊德的理论也有很多批评 , 比如认为其理论过分强调性意识;认为此理论是以生活优越的成年人的性压抑问题为基础 , 只针对19世纪维也纳的文化;没有直接研究儿童 。
埃里克森(1902-1994) , 扩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 , 认为自我不仅是本我和超我的中介 , 在每个阶段自我都会获取一些见解和技能 , 以促进个体的成长 。
在每个阶段 , 都会有些基本的心理冲突 , 这些冲突能否被解决 , 决定心理发展是否健康 。
比如从出生到一岁 , 要解决的冲突是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 这个阶段的孩子 , 如果吃喝拉撒等各种需求得到满足后 , 内心会产生基本的安全和信任感 , 为接下来探索世界做好准备 , 反之 , 如果这些基本需求没得到满足 , 内心对这个世界是不信任的 , 对于不信任的世界 , 也不会有探索的欲望 。
2、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
约翰.华生(1878-1958)——经典条件作用
俄国心理学家巴普洛夫发现了经典条件作用——狗进食时 , 会分泌唾液 , 每次狗进食时同时摇铃 , 后面只摇铃不喂食 , 狗也会分泌唾液 。
华生想知道“经典条件作用”是否适用于儿童 , 也设计了一个实验:多次将白鼠与必然会吓到婴儿的巨响一起呈现给婴儿 , 结果使一名11个月大的 婴儿对一个中性刺激(温柔的白鼠)产生了恐惧 。 (这个实验被后人指责) 。
华生认为 , 环境会影响发展(与洛克白板说一致) , 认为成人可以塑造儿童的行为 。 他最有名的言论是“给我一打儿童 , 我可以把他们塑造成任何人” 。
斯金纳(1904-1990)——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认为在行为之后增加大量的强化物 , 能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 , 比如家长引导孩子如厕练习时 , 每次孩子成功如厕后 , 给孩子一个微笑、玩具或者零食 。 而通过非难或收回特权等惩罚 , 则能减少行为发生频率 , 如孩子不收玩具就不让看电视等 。
阿尔伯特.班都拉——社会学习理论
强调塑造 , 即模仿或观察 , 是影响发展的关键 。
认为儿童通过看和听周围的人习得了许多有利和不利的反应 , 比如妈妈拍手婴儿也拍手 , 家长打孩子、孩子也会打人 , 十几岁的孩子跟同学穿一样的衣服、留一样的发型 , 这些都是观察学习的表现 。
班都拉最新修订的理论更强调认知和思维 , 认为儿童会选择模仿对象 , 而非谁都模仿 , 而且对行为判断有自己的标准 。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1896-1980) , 瑞士 。
皮亚杰的理论对现代儿童发展领域的影响比其他人都大 , 不过因为早期主流的观点是行为主义 , 他的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才得以广泛传播 。
皮亚杰不相信儿童的学习依赖成人奖赏之类的强化 。
他把儿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 在每个阶段大脑的思维方式都不一样 , 处于婴儿期和儿童早期的孩子 , 理解力不同于成人 , 甚至充满错误的逻辑 , 比如 , 婴儿以为看不见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 , 7岁以下的孩子 , 以为同样的液体倒在不同容器里时 , 数量会发生改变 。
总的来说 , 儿童通过不断努力 , 以修正他们错误的观点 , 使内心与外界信息达成平衡 , 即使内心适应外部世界 。
皮亚杰认知观点也有不足之处:
推荐阅读
- 董洁|40岁的董洁到底怎么啦?少女造型被吐槽,女性的温柔感也不见了
- 趣头条|感受福克斯一年的温柔,准爸爸给好评
- 只看报纸、杂志、知乎、微博等文字而很少阅读书籍的人,和喜欢看书的延迟接受信息的人,哪种会比较优秀呢
- 读书读到3分之一的时候感觉很难理解,要不要继续
- 工作|原来是真苦呀!(激励无数学子)真实故事:不读书的人生
- 当当读书为啥没做起来?
- 林肯|国产林肯航海家亮相广州车展 男人的最佳座驾,女人的避风港湾
- 潘玮柏|宣云为姐妹庆生,6人女人嘴巴和脸长一样,潘玮柏认得出来吗?
- 印小天|被2个女人“毁掉”的印小天,翻身仗打得“漂亮”!
- 黄芪|黄芪和它泡水喝,气血双补,还抗贫血,女人坚持服用,效果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