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买楼、抱团养老21年后 这群老人捐出一幢楼
“众筹”买楼、抱团养老21年后……
上海一群老人捐出一幢楼!图的啥?
本报采访人员吴振东、潘旭
最近 , 93岁的上海老人浦逸敏和她的老伙伴们实现了一个心愿——把曾经“众筹”买下 , 用作互助式养老院的小楼捐给了村委会 , 让其继续为村里老人服务 。 “听说这里会被改建成老年活动室 , 还有午饭供应 , 我很高兴 , 它可以继续发光发热了 。 ”浦逸敏说 。
5元、10元、100元、3000元……21年前 , 老人们经过商议 , 以时髦的“众筹”方式买下了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外冈镇葛隆村的一幢空置二层小楼 , 取名“慈舟养老院” , 意在互助养老、同舟共济 。 十里八乡的老人都喜欢这种养老方式 , 最多时楼里同时住了22人 , 大家互帮互助、和谐融洽 , 享受着“无限好”的夕阳时光 。
近些年 , 有些老人离世 , 有些老人不得不住进医疗条件更好的护理院 。 而入住者越来越少的最主要原因 , 是“家门口”的为老服务逐步健全 , 老人已经有了更多去处 。
曲终人散 , 佳话流传 。 粉刷一新的老楼 , 正迎来新的生机 。
“众筹”买楼
眼前的浦逸敏 , 身材瘦小 , 但精神矍铄 , 一头银发打理得整整齐齐 , 脸上总带着温和的笑容 。
20多岁时 , 江阴人浦逸敏来到上海谋生 , 退休前是基层医院的一名医生 。 医者仁心的她 , 数十年来保持着吃素的习惯 , 也由此结识了很多志趣相投的人 , 大伙儿经常聚到一起 。
“既然这么谈得来 , 不如住在一起养老好了 。 ”看似玩笑的建议 , 其实不少人都记在心上 。 有的老人觉得 , 自己吃素 , 和家人的口味对不来;有的老人想把本就不大的房子腾出来给小两口住;更多人是因为儿女都忙 , 自己在家也无人陪伴……
“真能住一块儿就好了 。 ”浦逸敏也这样想 。
1998年的某天 , 老伙伴带来消息 , 嘉定区外冈镇葛隆村132号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要搬迁 , 两层小楼空出来了 。 “能不能就买下这幢楼?”大家提议 , 请文化程度最高的浦逸敏去和对方谈谈这事 。
听说老人买房是为了养老 , 农村信用社非常理解 , “谈判”顺利进行 。 1999年元月 , 双方签订协议 , 总面积约200平方米、造价超过6万元的小楼 , 算上折旧 , 最终以5万元的价格将使用权转让给老人 。
消息传开 , 大家热情高涨 , 5元、10元、100元 , 最多的一笔超过3000元……采访人员在当年账本上看到 , 共有230余人次参加了“众筹” 。 “很多老友其实没有入住需求 , 只是为了献份爱心 , 帮我们实现这个心愿 。 ”入住老人陈季芬说 。
小楼买下了 , 很快迎来一位又一位入住者 , 一段“互助养老”的时光开始了 。 怀揣美好愿望 , 老人们将小楼起名“慈舟养老院” 。
“抱团”养老
木质地板覆盖了原先的水泥地;楼梯加装了扶手 , 卫生间也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健身器材、电视、录像机一应俱全……老照片里 , “慈舟养老院”的生活条件并不比外面的差 。
但这毕竟不是真正的养老院 , 没有院长、没有护工、没有厨师 , 一切都要靠老人们自己——你帮我 , 我帮你 。 为此 , 住进小楼也有要求:生活必须能自理、吃素、每月交100元水电费 。
陈季芬回忆说 , 最多时小楼同时住了22位老人 , 虽然人多 , 却相处融洽 , 几乎没有发生过争吵 。 “我们轮流做饭;公共区域卫生也轮流打扫 , 就像小学生‘值日’;有人身体不舒服 , 大家会一起照顾 。 门口还有一片菜地 , 种了黄瓜、西红柿、茄子、丝瓜等很多菜 , 实在没有的 , 就结伴去村口买 , 另外子女们也会送些来 。 ”
入住老人徐凤英的女儿张琴就经常带着菜或生活必需品来看望老人 , 并帮助做些家务 。 “妈妈就喜欢这里 , 说这里的老人都不爱计较 , 过得很舒心 。 生病了我们把她接回去 , 病好了就吵着要回来 。 ”
回忆过去 , 浦逸敏很感谢葛隆村村民和爱心人士的帮助 。 “我们大都是外村甚至外区过来的 , 但村民没把我们当外人 , 瓜果蔬菜熟了 , 会给我们送点 , 年轻人会帮我们扛米面、柴火等重物 。 我们还遇到一个做窗帘生意的老板 , 自己掏钱帮小楼重新装修了窗户 。 这些善事我们都记着 。 ”
推荐阅读
- 文旅上下游企业“抱团”助力旅游市场回暖
- 怎样评价类似前橙会、百老汇、南极圈这样类型的离职帮抱团,对企业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 蚂蚁金融服务集团旗下即将上线股权众筹平台‘蚂蚁达客’有哪些看点?
- 淘宝众筹萝卜车 可买性怎样
- 登巴客栈众筹值得投资吗
- 爱心社|众筹广播音响,南通小小爱心社为玉树学子献爱心
- 互联网究竟是去中心化呢,还是中心化呢
- ITheat热点科技|X-Tra新型相机电池开始众筹 同时提升手感与续航
- 众筹类网站的盈利模式是啥
- 中国化的股权众筹都有哪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