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情缘绵延32载 一个承诺连接山与海


江苏省海安县 , 位于黄海之滨;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地处小凉山区 , 属于西部贫困地区 。 这两个相距数千里、发展迥异的城市 , 却因1988年的一份教育合作协定连接在了一起 。

『』一份情缘绵延32载 一个承诺连接山与海
文章图片

江苏省海安市

『』一份情缘绵延32载 一个承诺连接山与海
文章图片

云南省宁蒗县

32年的时间里 , 两地持续开展教育合作 , 一批批海安支教老师走进小凉山 , 一砖一瓦垒起教育大厦 , 培养出了2万多名合格初、高中毕业生 , 输送了1万余名大、中专生 , 让一个个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彝家儿女走出大山 。
『』一份情缘绵延32载 一个承诺连接山与海
文章图片

今天 , 让我们一起聚焦这段山与海的情缘 , 一起来看 , 江苏海安与云南宁蒗如何同心携手聚合力 , 改变丽江市宁蒗县教育落后的面貌 , 开启东西部教育扶贫合作的先河 。
『』一份情缘绵延32载 一个承诺连接山与海
文章图片

8月5日《云南日报》版面截图

7月23日 , 云南省高考分数出炉 , 宁蒗民族中学高三海安2班的卢磊查到成绩后 , 便将喜讯告知学校——709分 , 高出一本线174分 。
报喜电话 , 一个接一个打来 。 2020年高考 , 海安班再创佳绩 , 全班44人参加考试 , 1人成绩超过700分 , 29人成绩超过600分 , 全班平均分达616.6分 , 全班一本上线率达98% 。
『』一份情缘绵延32载 一个承诺连接山与海
文章图片

宁蒗宁海民族中学主教学楼

宁蒗地处滇西北高原 , 俗称小凉山,贫困面大 , 贫困程度深 , 教育事业起步晚 , 底子薄 , 1951年才成立了第一所小学 , 1957年才成立第一所初中 , 1972年才开始招收高中生 。
那么 , 是什么原因 , 让小凉山宁蒗县能在短短的几十年里 , 改变教育落后的面貌?故事得从1988年说起 。

1980年 , 宁蒗县没有一个高中生上大学录取线 。 时任宁蒗县县长阿苏大岭开始思考一个问题:难道经济落后地区 , 教育就必然落后?深入调研后 , 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制约宁蒗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基础设施落后和劳动者素质低下 , 要使小凉山群众脱贫致富 , 必须要重视教育 , 狠抓教育 。
木材换人才的朴素协议



20世纪80年代 , 宁蒗与海安因木材贸易往来频繁 , 结下了密切的关系 。 1987年 , 阿苏大岭慕名来到黄海之滨的江苏省海安县考察 。 海安县高质量的教育引起了阿苏大岭的关注 , 木材换人才的构想油然而生 , 于是提出引进海安教师到宁蒗创办一所示范性新型学校 , 这得到海安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 。
『』一份情缘绵延32载 一个承诺连接山与海
文章图片

宁蒗宁海民族中学

1988年4月 , 宁蒗县教育局和海安县教育局签署了《海安县与宁蒗县教育合作协定书》 , 由海安县抽调教师到宁蒗县承担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 , 宁蒗县则每年无偿给海安县提供木材 , 同年8月 , 海安县抽调33名教育工作者 , 配以校长、教导主任和各学科教师班子 , 作为首轮支教老师 , 踏上了彩云之南的支教征程 。
『』一份情缘绵延32载 一个承诺连接山与海
文章图片

海安老师前往宁蒗的车票

宁海中学建成开学

我们来到学校的第二天 , 奔腾怒吼的泥石流倾泻而来 , 冲垮堤坝 , 冲向操场 , 冲进支教老师暂时栖身的木板房 。 回忆起初到宁蒗支教的情景 , 很多海安教师至今记忆犹新 。 尽管如此 , 但以宁蒗、海安两县县名第一个字命名的宁海初级中学于当年9月1日准时开学 。
『』一份情缘绵延32载 一个承诺连接山与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