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那年高考的遗憾事( 二 )

这种纠结一直延续到了大学 。 我选修过天文学、人类学等我感兴趣但不擅长的课程 , 都因学分绩那个“更重要”的结果而中途退课 , 当然 , 最终也在大四时以不错的学分绩保研 。 只是有时候想 , 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 我不愿意去触碰一些也许结果不愉快但过程很有趣的东西呢?
我的房间自我离家上大学后就没有什么变化 , 连书桌上的那块玻璃板都没动 。 那张表格上的日食我已经一个一个看完了 , 最近的这次并没有出现在表格上 , 因为这已经是20年后的事情了 。 时间快得猝不及防 , 大学毕业多年 , 工作中又遇到新的选择 。 尤其最近很流行的“30岁”话题 , 我想任何事情 , 在任何时候做都不晚 。
就像每年高考时节 , 我都会想起那三道日食选择题 , 想了十几年 , 现在我真的想解开它 。 不说了 , 做题去了 。
---------------
提起中文系已没有刺痛感
逐犀
它们是一本本、一张张我高三时写下的“不知所云” , 它们曾是让别人认为我会去考中文系的“铁证” 。
---------------
记忆中 , 2012年夏天的那场考试和高三参加过的数不清的考试也没什么区别 , 走出考场抬头望 , 天空没有异象 , 世界也没有重启 。 半个多月后成绩公布 , 我考上了填写在第一志愿位置上的那所大学的那个专业 , 没有一点悬念 。
在距离高考还有3个月的时候 , 我被学校推荐参加了某大学外语专业的提前批次招生考试 , 心态平和却也全力以赴 , 最终入选 。 高考成绩超过一本线即可录取 , 这对于当时挣扎在高三“苦海”中的自己来说 , 就像是一种“赦免” 。 父母与老师感到欣慰 , 朋友为我开心 , 甚至羡慕 。 我想 , 我的高考提前结束了 。
直到一位朋友问我:那你是不是就不考中文系了?
我抬起头茫然地看着他 , 停下正在笔记本上写小说的手 。
是的 , 我会考中文系 , 这在我的一些朋友心中 , 是比他们自己将要考什么专业还要确定的事实 。 然而这场提前了3个月的“胜利” , 却让我忘了对自己还有这样一个“不像样”的承诺 。 犹豫 , 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 敏锐地察觉到我犹豫的父母也曾与我深夜长谈 , 他们说 , “放弃这个机会太过可惜” , 他们说 , “这个专业未来更好就业” , 他们说 , “你有把握考上那所大学的中文系吗?”
在高三后来的日子里 , 我如往常一样刷着刷不完的题 , 背诵着大段的答题要点 , 在每天晚自习结束前的一点时间里 , 在本子上写着天马行空的幻想和矫情的思绪 。 我想用剩下的时间去测量这份承诺的重量 , 决定是否将其兑现 。 我也没有想过自己会陷入这种略显俗套的抉择:鼓起勇气追逐自己的梦想 , 或是享用已经收获的果实 。
最终 , 我的勇气余额不足 。
高考成绩公布那天 , 我的内心很平静 , 结果意料之中 。 向老师和家人报告完毕之后 , 我回到房间 , 开始收拾高三这一年的学习资料 。 说是收拾 , 实际上就是扔 。 那一摞摞做过的习题集和试卷此刻正颓然地看着我 , 仿佛在说“你来了?” 我一一拿起来 , 快速翻阅一遍作为告别 , 接着放在“确认扔掉”的一边 。
最后我看到了它们 。 它们是一本本、一张张我高三时写下的“不知所云” , 它们曾是让别人认为我会去考中文系的“铁证” 。 我把它们放在了另一边 , 然后故作轻松地在心里对自己说 , 这些并不能证明什么 。
大学4年过得算是精彩 。 其间我也去听过中文系的课 , 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 , 认真地做一些笔记 。 那种想法大概就是——虽然后来很多人都告诉我 , 中文系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样 , 但我还是很想去看看如何不一样 。 顺便弥补一些遗憾 。 那年的高考在所有人看来我都没有输 , 但“遗憾”这个词说出来 , 又仿佛自己真的输了那么一点点 。
大学毕业后 , 我进入了喜欢的媒体工作 。 我一边向人解释着为什么大学读这个专业却选择了做文字工作 , 一边努力地证明自己和那些科班出身的人一样可以胜任 。 于是我发表的作品越来越多 , 随之得到的肯定也逐渐令我内心深处的不安偃旗息鼓 。 这件事我后来也曾与不少朋友和同事提起过 , 其中一位在外企做销售的朋友还颇为严肃地对我说:“我觉得即使中文系毕业也不一定适合做文字工作 , 比如我 。 ”也是自那时起我开始相信 , 热爱与用心足以替代“科班出身”的标签 , 最终成就那个自己暗暗许下的目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