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高考还有什么意义?一考难再定终身( 二 )


假设没有高考 , 无论是张国师 , 还是李小加 , 其命运可能相似——在不同的工厂当一辈子工人 , 安稳地度过自己一生 , 现在可能已经退休 , 安享自己的晚年生活 。 可以肯定的是 , 若张艺谋和李小加只是张工和李工 , 他们本身和中国都会失去诸多精彩 。
在诗人还在忙着写朦胧诗的时候 , 这些考生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 。 对于他们来说 , “高考”的目的不再是主要为了报效祖国 , 而是为了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
像李小加和张艺谋一样通过复办的高考改变自己命运的还有俞敏洪、李东生、王毅等 。 在恢复高考的时候 , 他们很多人都已经是二十好几的“枸杞中年” , 但仍不羞于和十几岁的年轻人一起同场竞技 , 才有了之后在各自领域的翻云覆雨 。
张艺谋多年后将自己被分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视为人生才新开始 , 还说如果没有高考 , 就不会有现在的一切 。
实现阶级跨越的阶梯
1993年 , 党中央及国务院正式提出 , 改革普通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 , 并实施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 。 到九十年代中后期 , 毕业分配基本退出历史 。
90年代的大学 , 虽然录取率较七、八十年代的“地狱难度”有所提升 , 但整体上仍不足40% , 大学生仍是“稀缺物种”、“天之娇子” 。 因为毕业统包统分取消及互联网的兴起 , 90年代的大学生遇上了实现阶级跨越的好时机 , 而高考就是他们跨越的阶梯 。
终身|高考还有什么意义?一考难再定终身
文章图片

刘强东1996年人大毕业的时候 , 刚好遇上人事部刊发《国家不包分配大专以上毕业生择业暂行办法》 , 大学生毕业后工作不再分配 。 本想在人大毕业顺势走上仕途的刘强东只能走上创业的路 , 并阴差阳错之下创立了京东 。
90年代大学毕业的互联网大佬还有网易的丁磊 。 1989年 , 丁磊入读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通信专业 , 毕业后分配到宁波电信局 。 95年 , 丁磊离开宁波前往广州 , 并用自己开发的软件赚的50万元创办了网易公司 。
丁磊出身于宁波高级知识分子家庭 。 在创办网易之后 , 2003年32岁的丁磊即以持有网易公司58.5%的股份(市值约合人民币76亿元) , 位列当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一名 。
九十年代下海创业的还有我们敬爱马老师马云 。 他上大学的时间其实不在九十年代 。 在连续两次落榜后 , 马老师1984年才被杭州师范学院录取 。
但在马云创立阿里巴巴初期的员工中 , 不少就是他在杭州师范学院毕业后分配教过的学生 。
冥冥之中 , “高考”和马老师最终跨越其原生阶层(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 , 其父为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主席)成为马爸爸 , 还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
对于90年代的大学生来说 , 因为彼时大学生接触新事物的机会更多 , 而国家取消工作分配让更多大学生走上创业的路 , 客观上更利于创业成功 。 于是 , “高考”就成为他们成功的敲门砖 。
2000年后高校扩招 , “高考”成色分化
进入我们比较熟悉的新世纪 , “高考”的成色开始下降 。 高考不再能决定大部分人的终身 , 亦不能轻易帮助学生实现阶级跨越 。
最主要的原因是高校的扩招 。
上世纪90年代 , 全国高校毛入学率(在校人数与适龄人口之比)仍不足5% 。 1999年 , 经济学家汤敏及夫人左小蕾刊登公开信 , 建议让高校学生数量翻番 。 当年6月 , 教育部公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 提出到2010年实现大学毛入学率15% 。
但实际上到2005年 , 高校毛入学率已达19% , 高校在校人数也上升到2000万 , 跃居全世界第一 。
截至去年 , 高考的录取率已上升至88.7% 。 这意味着十个人参加高考 , 只有一个人落榜 , 九个人都能上大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