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知识滋养大地 以淡泊守护初心

用知识滋养大地 以淡泊守护初心
——追记镇江市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室原主任糜林
中国江苏网讯 “春蚕到死丝方尽 , 蜡炬成灰泪始干 。在带领农民致富路上 , 糜林一生实干 , 科技兴农 , 淡泊名利 , 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 。他是江苏520万余名党员中的一分子 。他说 , 自己的每一天都很平凡 。但正是用每一天看似平凡的不平凡 , 糜林连缀起丰盈又淡泊的一生 , 树立起一个基层科研工作者勇于担当默默奉献的人格丰碑 。”
——采访人员手记
2月17日 , 句容种桃大户王巧娣匆匆赶到医院看望糜林 。看到病床上裸露在外的双脚时 , 王巧娣震惊了:“平时只知道糜主任手上有厚厚的老茧 , 没想到他脚上的老茧更厚 , 足足有一公分 。”厚厚的老茧 , 真实记录着镇江市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室原主任糜林33年来在田间地头、风里来雨里去的风尘仆仆与坚实足迹 , 更体现了一位知识分子扎根大地 , 为农民奉献一生的真挚情怀 。
从一片叶子就能瞧出病害——
“农业科研人员先要学会当农民”
糜林的床头 , 放着一沓日文版果树栽培类专业书籍 。女儿糜蓉说 , 父亲研究最新果树种植技术到达痴迷的程度 , 回家再晚 , 临睡前他都要读上几页 。在日本农文协电子图书馆 , 糜林至今仍保持着一项纪录——日本本土外专家访问阅读量第一名 。
上个世纪80年代 , 糜林发现 , 日本的地理条件与镇江类似 , 且水果种植技术有着良好的积淀 。于是 , 糜林每天收听1小时收音机节目自学日语 , 学习日本栽培技术 。1995年 , 他前往日本研修 , 扎扎实实学了一年 。糜林常说:“日本的品种技术 , 不能原版原套拿过来就给农民用 。我们要在自己的试验田里先消化吸收再创新 , 之后拿给农民 。这样他们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 减少损失 。”
【|用知识滋养大地 以淡泊守护初心】2019年7月的一天 , 一个农户急匆匆来到镇江农科院求助 。他手里拿着一片叶子:“家里无花果这是生了啥病?”糜林接过叶子一看 , 十分肯定地对农户说:“炭疽病 , 是湿度大导致的 , 从下往上发病 。”没等农户继续开口 , 糜林继续介绍防治方法 。“技术这方面不用担心 , 不懂的可以问我 , 我免费给你提供技术支持 。”
当农民拿不准种什么苗、怎么种时 , 糜林总说:“有我在 , 你们放心!”同事李金凤说 , 糜主任在农民心中就像是“定海神针” , 什么困难找上他都能解决 。
去年10月17日全国“扶贫日” , 糜林带队走进丹阳市杏虎村开展技术扶贫活动 。桃农范忠带着问题来了:“家里桃树上总有小木屑 , 是什么病虫害?”糜林立即判断这是天牛虫害 , 并告知解决办法 。
在农民眼里 , 糜林总是这样的形象 。一身素衣 , 皮肤黝黑 , 戴着大草帽 , 背着沉甸甸的布包 , 里面装的是锯子、剪刀和日文字典 。为什么戴草帽?糜林说:“我戴草帽是为了让别人能够一眼找到我!”穿梭在田间地头 , 一顶醒目的大草帽给找糜林办事的果农提供了极大方便 。身为农业科研人员 , 糜林对自己的定位是“农业科研人员先要学会当农民” 。
哪里穷就去哪里——
“搞农业科研要多下去跑跑”
父亲离世这几个月 , 糜蓉总会翻看父亲留下的照片 。“原来 , 爸爸年轻时也曾是爱打篮球、意气风发、皮肤白皙的少年 。”不知从何时起 , 糜蓉发现父亲矮了、黑了 , 头发越来越少 , 一口牙掉了半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