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网络风险,青少年媒介素养如何提升

9月14日至20日是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随着我国青少年的触网年龄不断降低 , 他们能否健康、安全、文明上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5月13日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 , 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 。 在新媒体时代 , 媒介素养 , 即使用、解读、评价各种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 , 尤为重要 。 当下青少年的媒介使用面临哪些困扰?背后有哪些深层次问题值得关注?又该如何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针对上述问题 , 采访人员进行了深入调查 。
“一名初中生的家长曾焦急地给我打电话求助 , 说孩子因为沉迷追星 , 与家长产生冲突 , 绝食抗议 , 还拒绝沟通 。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特级教师丘小云在教学中发现 , 因过度沉浸社交媒体使用 , 手机依赖、饭圈追星、亲子关系紧张、宅家、厌学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出现在青少年中 。
学习、娱乐、社交 , 当下青少年的生活场景 , 几乎都要与新媒体发生联系 。 随着新媒体在青少年生活中的渗透力越来越强 ,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 青少年的网络身份早已发生变化 。 当前正处于学校“复学”阶段 , 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及“信息生存”能力变得更加紧迫 。
1.身陷社交媒体包围 , 青少年面临哪些风险
沉迷与轻信
“两战”高三的小吴 , 已经是第三次卸载某社交应用了 。 “一玩起来 , 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了 。 每天沉迷在粉丝互动、明星打榜里 , 荒废了一年 , 高考也失利了 , 今年复读期间一定要管住自己 。 ”山东济南一所高中的学生小吴袒露心声 。 “一用就沉迷 , 不用又跟不上潮流”“要想不看 , 只能卸载” , 不少青少年的社交媒体使用在极端中游走 。
同时 , 更多的短视频、小游戏等社交应用在抢夺青少年受众的注意力 。 山西长治学院副教授郭旭魁和兰州大学讲师马萍对山西省晋中、长治和运城3个城市9所中小学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 , 城市中小学生90%以上都会手机上网、会使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应用 , 其中62.1%的甚至会制作短视频 。 “好玩、搞笑”“同学都知道这个梗 , 我也想了解”“酷炫的片段、奇特的效果”……问到为什么喜欢短视频等社交媒体时 , 很多中小学生这样回答 。
被社交媒体包围的青少年 , 他们对媒介信息的认知怎么样?“微信朋友圈的消息是真的 , 可以相信”“短视频里的内容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点击率越高的网站 , 内容质量也一定越好” , 这些问题 , 有35.9%、59.2%、55.4%的中小学生分别选择了认可的选项 。 中小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和认知能力 , 很多把社交媒介的信息、内容认为是真实发生的 , 随意转发和分享 。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当代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显示 , 有接近六成的青少年没有掌握使用网络工具来甄别网络信息真伪的技能 。
“抗流感药物奥司他韦、利巴韦林能预防病毒”“北京、广州、深圳、杭州、成都将封城”“武汉红十字会售卖山东寿光捐赠的蔬菜”……对于已经步入社会、价值观处于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来说 , 分辨谣言的能力怎么样?西南大学团委副书记于涛带领的课题组今年2月针对全国45所高校19850名大学生的调研显示 , 这些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谣言 , 12.8%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或身边的同学转发过 , 还有8.3%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或身边的同学发布过不当疫情言论 。
网络暴力低龄化
“连哭都这么恶心”“现实生活中肯定也是小三” 。 热播剧《三十而已》中“林有有”角色的扮演者被观众骂哭 , “一切来得太快 , 完全超乎我的预想” 。 同样在几个月前 , 诗人北岛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首自己的诗歌 , 没想到却引来了围攻 , 有的网友甚至用网络缩写对其进行辱骂 。 北岛在评论区回复:“这是讨论诗的平台 , 但不应使用语言的暴力 。 我从此关闭诗和诗的评论区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