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别用“掐架”思维来看待学术论争
张盖伦
3月13日 , 由著名科学家颜宁担任总编的科普公众号“返朴”发文 , 对古生物研究者邢立达等人在《Nature》杂志上以封面文章形式报道的“世界最小恐龙”这一成果提出了质疑 。
文章图片
所谓世界最小恐龙 , 是由中美加科学家团队在缅甸白垩纪琥珀中发现的 。 研究团队通过大视场、高分辨率3D成像 , 无损地获得了隐藏在琥珀内部的鸟类头骨 。 研究者指出 , 从头骨尺寸上来说 , 这种鸟类比蜂鸟还要小 , 是迄今发现的最小古鸟类 。 由于广义的恐龙也包括鸟类 , 所以 , 它同时也是史上最小恐龙 。 这一发现对理解恐龙演化尤其是小型动物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
13日 , “返朴”刊发题为《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龙” , 也许是史上最大乌龙》的文章 。
作者有六人 , 四人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一人来自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一人来自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 。
文章图片
文章对“世界最小恐龙”提出了十点疑问 , 认为从现有证据来看 , 该头骨更有可能属于蜥蜴 。 而若这只是一只蜥蜴 , 该研究的科学价值也就要大打折扣 。 毕竟 , 小体型的蜥蜴并不罕见 。
颜宁和邢立达均是各自领域的知名学者 , 且在网络上较为活跃 。 古生物学本是小众领域 , 但大概是两位科学家和恐龙话题都“自带流量” , 这篇文章刊发后 , 评论区便迅速聚集了一批网友 , 并迅速开始了争论 。
争的不是别的 , 而是——大众媒体能不能够、应不应该刊发学术论争 。
文章图片
此刻 , 曾发生过的韩春雨论文之争、大对撞机之争甚至近期的新冠肺炎病毒中间宿主之争 , 似乎全部被人抛之脑后 。
面对这样一篇出自专业人士之手的文章 , “掐架思维”在评论区占了上风 。 掐架常从质疑反对者的动机出发 , 于是 , 有人就给这文章扣了一个帽子——蹭热度 。
文章图片
蹭热度错了吗?要流量不对吗?这个批判本身就站不住脚 。
邢立达等人的成果是《Nature》的封面文章 , 大众媒体本身已经进行了大量报道 , 影响之大 , 早就超出了古生物圈甚至是学术圈的范围 。 对这样的热点事件 , 媒体提供发声平台 , 无可厚非 。
又有人说 , 质疑学术成果 , 就应该去学术期刊 , 对《Nature》上的报道 , 怎能用一篇公众号文章就打发了?然而 , 学术论争的场合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 既然研究成果已经进入了大众视野 , 那么在媒体上提出疑问 , 程序并无不妥 。
而且 , 文章只是提出疑问 , 不是盖棺定论 。 质疑者都是实名 , 如果公众觉得“你不配” , 也大可以检索一番看看他们是否个中专家;提问的方式有理有据 , 不是泼脏水搞人身攻击 , 完全从论文本身出发 , 就事论事;没有匿名举报 , 没有阴阳怪气 。
评价质疑的质量 , 要看质疑本身的证据和逻辑 , 而不是质疑发表在哪个平台 。 论文交流只是学术共同体交流方式的一种 , 发在《Nature》上不意味着无懈可击 , 发在媒体上也不意味着就别有用心 。
还有一种观点则更为微妙 , 那就是 , 大家都是一个圈子里的 , 有不同意见为何不通过私下途径传达 , 一定要公开发表?
文章图片
这可能恰恰是我国学术论争长期以来比较沉寂的原因之一 。 科学共同体内部普遍存在“人情风” , 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 , 怕得罪人 , 怕伤感情 , 干脆藏着掖着 , 宁可窃窃私语 , 也不公开发声 。
推荐阅读
- 想问下大家,关于前些日子莆田系和百度掐架的事,说有些词点击一次竟然达到999元,很好奇这是啥词
- 方式|孕妈也别用这4种方式保暖,容易让胎儿缺氧进入冬季就算再冷
- 处理方式|这几种常见的处理方式别用了,会要命!孩子鱼刺卡喉
- 男童|医生:5岁以下最好别用2岁男童误吞电动牙刷头致胃窦出血
- 孩子|我好冷”,冬季别用这些“昏招”给娃御寒,伤害着实不小“妈妈
- 碳酸饮料|1种饮料被医生划入黑名单,再口渴,也尽量别用来代水喝
- 奖励|家长们一般是怎么奖励孩子的?奖励孩子千万别用食物
- 猫小鱼|夏季,宝宝发热如何快速降温?别用酒精擦身了,医生教你4个方法
- 提醒!这种app千万别用,6000多人中招,警方已立案
- 甜蜜岁月|别用这“五个不”熄灭了孩子的成长之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