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三、依据题主说的“格律样板“谁是第一?
1、《黄鹤楼》不得入为正声也”
题主说的“格律样板”这个词看着挺别扭 。杜甫的《登高》比崔颢的《黄鹤楼》工整得多,《黄鹤楼》严格来说不算是七言律诗 , 因为上半首根本就是古体诗,平仄不符合要求,第二联也不对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有一种律诗叫“古律”:”有古律(陈子昂及盛唐诸公多此体) , 有今律......“清朝的吴昌祺《删订唐诗解》中评价黄鹤楼也说道: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绝唱“ 。清人编《李诗直解》里评价这一类诗时说:
至七言律诗则似古非古,似律非律 。即其佳如《凤凰台》、《鹦鹉洲》,亦不得入为正声也” 。不得入正声就是不符合格律诗的标准,李白《凤凰台》相对标准一些,但也有“失黏”的问题 。李白的 《鹦鹉洲》与崔颢的《黄鹤楼》一样,都是“似古非古,似律非律”,上半首是古体下半首是近体 。
看看李白的《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再比较一下崔颢的《黄鹤楼》: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两首诗前四句都不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要求,上下联失对,平仄也不符合律诗的句式 。这一类格律诗在初盛唐的五言律、七言律和排律中都会见到,盛唐以后就很少了 。用唐朝科举(多是五言排律)考试的格律标准来看,违反一项都不是格律诗,写这种半古半律的诗,落第是妥妥的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
文章插图
2、《登高》的特点
杜甫这一首是标准的格律诗 , 平仄、黏连、对仗、押韵无一不严谨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七言律诗中间二联对仗即可,这首诗通篇对偶(尾联词性宽对、首联平仄宽对),另外还有不少句中对(风急天高、渚清沙白、悲秋作客、多病登台)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从格律的严谨来说,《登高》自然可以打满分 。不过八句都对仗未必就好,掌握不好往往显得雕刻痕迹太浓,所以作五七律尽量避免八句都对仗 。
文章插图
三、学七律为什么学杜甫?
1、关于格律
《文镜秘府论》中关于格律记录了唐朝人的观点:
“凡作诗之体 , 意是格 , 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 , 然后始有调 。”格是指的意,即内容格调,律是指声调 。后来我们把格律当作一个词使用,更倾向于声律规则,即平仄押韵对仗黏连的要求,似乎和内容格调没有什么关系了 。
2、关于登高
杜甫这首《登高》如果从“格律”来评价,是完美的表现 。而且被评价“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 。
有一些批评的声音大多是指诗的结尾 。例如《五色批本杜工部集》:起、结皆臃肿逗滞 。清代吴昌祺《删订唐诗解》:太白过散,少陵过整,故此诗起太实 , 结亦滞 。《艺苑卮言》:老杜集中,吾甚爱“风急天高”一章,结亦微弱 。
《登高》这首诗思想深刻,飘零的身世背后透露出家国之忧 。不过诗中的每一句话阅读起来都令人心情沉重 , 因此《登高》更阳春白雪,适合读书人去学习而不是在市井中流行 。
3、关于黄鹤楼
黄鹤楼有两个特点,其一、语言浅显、通俗易懂,思想也没有那么深刻,这是流行的原因之一,学校里一定是低年级学《黄鹤楼》,高年级学《登高》 。
其二、 古人赞扬这首诗时,有这些相似的评价:一气浑成 , 直下喷溢;太空元气,忽然逗入笔下;气局开展;一气浑成;意兴所至、信笔抒写;气格高迥 , 浑若天成;气势雄大......
仔细看这些评价,几乎都离不开“气”这个字,听起来玄之又玄,其实用施蛰存(唐诗百话)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流利自然”而已,因为浅显,所以主题思想表达得明白 , 没有矫作的痕迹 。
推荐阅读
- 96硬盒有几个版本,黄鹤楼全系列香烟图片
- 中考古诗登黄鹤楼,黄鹤楼的诗词赏析200字
- 板楼塔楼的区别是什么
- 不打针、不发福,被扫楼的李小冉惊艳,不穿暴露礼服却成全场焦点
- 安得黄鹤羽,一报佳人知.译文,李白诗腹有诗书气自华
- 如何种植重楼,如何用重楼的种子种植重楼
- 四楼哪些生肖不能住 4楼的寓意和财运
- 鹦鹉来过吴江水下一句,黄鹤楼一语双关的句子?
- 昔人已乘黄鹤去下一句
- 板楼好么 板楼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