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平安帖,平安贴又名什么( 二 )


现存四行只是原来绢本中间的一段
此帖见于宋刻《绛帖》 。绛帖本《平安帖》提供了宋代的实物根据 。
《淳化阁帖》是北宋淳化三年(992)宋太宗赵炅出御府所藏历代书迹,命侍书王著编集十卷摹勒上石而成 。《绛帖》是北宋皇祐、嘉祐年间(1049——1063)尚书郎潘师旦刻于山西绛州,共二十卷 。《绛帖》虽祖《淳化阁帖》,但所收帖目多有损益 。到明初 , 《绛帖》已罕有传世,故有内容不同的别本绛帖十二卷广为流行 。
今有宋刻《绛帖》一部藏故宫博物院 , 分前后各十卷(每两卷合一册,共十册) 。原是明末涿州冯铨家物,经孙承泽、梁清标、吴荣光、潘仕成、王存善等收藏 , 并有翁方纲与吴荣光许多批注、题跋 。《平安帖》在后第六卷,即“愿”字号卷之第二帖 。《绛帖》每卷用一个字作编号,二十字连起来成四句话,即“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登封书” 。
经对比 , 墨迹与帖本吻合,其书沉厚遒迈,古韵穆然 。两本大小、笔画、神态相一致 , 墨迹本犹可显出墨色浓淡、笔致走向 。仅几个字如“月”“六”“等”“深”“得”略见差异 。从墨本到刻帖,必须经过再摹、上石、镌刻几步工序 , 总会产生与底本的差别 。明代嘉靖时鉴藏家华夏把《万岁通天帖》刻入《真赏斋帖》 。因为刻的精工,当时人几乎和唐摹本同样看待 。清代王澍讲:“信《真赏》为有明第一佳刻也 。”即便如此,将《真赏斋帖》同《万岁通天帖》比照(今在辽宁省博物馆)仍可显出某些差异 。
《绛帖》内此《平安帖》前人著录皆称“告姜帖”或者“告姜道帖” , 帖文有九行 。其前有《得凉帖》,后有《百姓帖》 。此摹本今仅存四行,缺少后五行帖文 。现将完整帖文抄录如下:
“十二月六日告姜道等岁忽(一行)终感叹情深念汝不可往(二行)得去十月书知姜等平安(三行)眷故不平复悬心顷异寒(四行)各可不寿以差也吾近(五行)患有痛今渐差(六行)献之故诸患勿力(七行)不具二夕告姜等平(八行)安寿故(九行) 。”
绢本的前后两边都有割裁不齐的痕迹,因此现存四行只是原来绢本中间的一段,当《石渠宝笈》著录时,或者说在进入内府时已经这样了 。至于后面原应有的五行,何时分裂 , 分裂后的去向已不清楚 。
《告姜道帖》不在《淳化阁帖》系统中,故流传甚少 。在宋代其他刻帖中还见于《澄清堂帖》 。《澄清堂帖》未见宋元人详细记载 。沈曾植考证认为是南宋海陵(今江苏泰州)常平使施宿刻的,时间在嘉定年间(1208——1224),帖内专收王羲之帖 。至今只有宋刻残本存世 , 如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明邢侗旧藏《澄清堂帖》五卷中的两卷,失卷号 。还有孙承泽旧藏的一、三、四卷 。检此五卷宋拓残本中,已不见《告姜道帖》 。清代耆英翻刻过《澄清堂帖》若干残卷,其中包含《告姜道帖》,与绢本对校比《绛帖》出入明显 。
一件可信的宋人摹王羲之书
古书画真迹被后人割裂分散是真迹改头换面的常用手法 。一件长的书画卷,往往被市侩分割分售而谋利 。如传为周文矩画的《宫中图》粉本长卷,竟被割成五段 , 今分放在美国(二段)、英国(一段)、比利时(一段)、意大利(一段)的博物馆和私人手中 。
文征明(1470——1559)精鉴书画,富于收藏 , 他刻的《停云馆法帖》乃明季法帖的佼佼者 。文氏在跋中讲:“今此帖已刻之《绛帖》中,验之无毫发少异,疑即当时用以入石者 。”他是仔细比较过的 , 他所看到的应是九行帖文 。如果当时已阙失帖文,不会不指出来 。也就是说当嘉靖癸丑(1553)重新装治时是九行帖文 , 后五行帖文失去是后来发生的 。
文跋指出“缝印有‘绍兴’三小玺”,那应是原来真的 。今见三个“绍兴”伪印是割裁之后添上的 。文跋没有讲到“宣和”、“政和”印 。设想原帖如有 , 文氏不会只讲南宋印而不讲北宋印,足见原卷没有 。今见“宣和”、“政和”伪印也是割裁后添的 。这恰恰是画蛇添足,露出破绽了 。由此还可推证该帖进入内府当在南宋 。
文跋说:“嘉靖癸丑(1553)五月望日装毕因识其后,子孙其永保之” 。此时文征明八十四岁,后纸续有王榖祥嘉靖癸丑(1553)跋、彭年甲辰(1544)三月跋、胡汝嘉隆庆庚午(1570)跋,都说在文氏家中看帖的事 。此后,直到进入清宫没再留下题跋,割裂一事无从查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