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几年级课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几年级课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七年级课文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这是一篇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回忆性散文 。
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 , 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几年级的课文该散文入选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 , 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 。
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教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1.教材分析: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作为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篇课文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一单元同时入选的还有《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外国诗两首》以及《伤仲永》,纵观全单元,虽然各篇文章文体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说 , 童话,诗歌 , 还有古文,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 , 那就是“成长”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应整体感知,总体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情 , 所言之理 。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启发他们有意识地培养成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品质 。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散文 , 选自《朝花夕拾》,写作此文时 , 鲁迅时年45岁,全文语言一改鲁迅杂文式的晦涩激扬,取而代之的是平易 , 清丽,富有韵味的话语 。全文描写了作者童年看似几个毫无关联的生活片段,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的一种天真的童趣 。全文意旨紧扣,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 并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
2.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语言
(4)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久远 , 加上七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高级的鉴赏能力,因此,很难把握作者的心境 , 也很难领悟所描写景物之下笼罩着的主观心理色彩 。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应是教学的重点 。
3.教学设想
(1)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2)本课时整体感知文章,围绕“童趣”这两个字共同品味鉴赏文章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通读整单元的课文,并通过书籍或网络的途径选读鲁迅的生平 。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
4.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导语:同学们,你们了解鲁迅先生吗?你知道他的家乡在哪儿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下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鲁迅先生成长的足迹吧 。
A.导入法
首先教师与学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 ,  。如教师可以问学生
“同学们,你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呢?觉得开心吗?小时候都做了些什么 , 有什么趣事可以和大家分享吗?”之类的问题 。目的在于激发起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寻找到学生情感的爆发点 。此讨论预期的效果为热烈,自由 , 但教师要注意控制时间
B.移情法
使用录音机,播放一首《童年的回忆》,并对这首曲子作简短的介绍 。音乐也是一种审美 。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径表达情感的方法 , 陶冶心灵 。
2.整体把握阶段
A.诵读法
再次使用录音机,放课文录音,使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
B.活动法
教师先在黑板上书写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接着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 , 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那么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为什么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呢?学生会回答说是因为主要描写了鲁迅先生童年生活的两个地方,教师闻言可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下面画上下划线 。那么教师可以接着提问:那这两个地方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呀?假如你是作者 , 你会比较喜欢哪一个地方呢?为什么?鲁迅先生经历过的事情比如说捉蟋蟀,听鬼故事等等,你们有没有经历过呢?还记得那时候的心情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