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是冤死的 被冤枉死的曹操是谁( 四 )


曹操请杨修说出他所知道的 。杨修道:“黄绢 , 有色的丝织品,写成字是‘绝’;幼妇 , 少女的意思,写成字是‘妙’;外孙,是女儿的孩子,写成字是‘好’;齑臼,受辛之器 。(“辞”的繁体字“辤”)这说的是‘绝妙好辞’的意思 。”
曹操听了杨修的解释,发现跟自己所想的一样,于是赞叹道:“我的才能比不上你,走了三十里路才明白碑文的意思 。”
分香卖履
曹操临终前,留下《遗令》说:“我的婢妾和歌舞艺人都很辛苦,让他们住在铜雀台,好好安置他们 , 在台正堂上放六尺床,挂上灵帐,早晚上食物供祭,每月初一、十五两天,从早至午,要向帐中歌舞奏乐 。你们要时时登上铜雀台,看望我西陵的墓地 。余下的香可分给诸夫人 , 不用它祭祀 。各房的人无事做,可以学着制作带子、鞋子卖 。” 后以“分香卖履”喻临死不忘妻妾,
引领建安文学
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如曹操、曹丕、曹植、蔡文姬、邯郸淳等,他们在铜雀台 , 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 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 。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 文学史一般所说的建安文学,是建安前几年至魏明帝最后一年(239年)这段时间的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而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 。曹操无疑是其中的领军人物 。
曹操善诗歌,他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 , 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 , 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曹操的诗有《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蒿里行》、《陌上桑》等 。
赋诗《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 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 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观沧海》是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 , 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 , 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 , 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 。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 , 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诗人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勾勒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
诗歌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 , 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 , 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 , 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 。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 。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 。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 , 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 。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
看了这么多曹操的故事,你还会想曹操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