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一幅画了三年的《富春山居图》,为何历经劫难被烧成了两半

【黄公望|一幅画了三年的《富春山居图》,为何历经劫难被烧成了两半】黄公望|一幅画了三年的《富春山居图》,为何历经劫难被烧成了两半

文章图片

黄公望|一幅画了三年的《富春山居图》,为何历经劫难被烧成了两半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 , 创作于1347年至1350年 , 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 , 山和水的布置疏密有致 , 墨色浓淡干湿并用 , 用墨秀润淡雅 , 但气度不凡、极富变化 , 是黄公望的代表作 , 获后世赞誉为“画中之兰亭”、“山水画第一神品” , 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 总长约690公分 , 画作非一气呵成 , 黄公望在题跋提到这幅画从至正7年一直画到至正10年 , 从79岁画到了82岁 , 他终日奔波于富春江两岸 , 随身带着依兴致添加笔墨 , 遇到好景 , 随时写生 , 反复画了三年 , 使“富春山居图”前段和后段不尽相同 。

根据记载 , 《富春山居图》的第一位收藏者是黄公望的道友无用师 , 明代书画家沈周则成为该画有史料记载的第二位重要收藏人 。 而沈周与一生偏嗜茗茶的宜兴吴纶、吴仕父子过从甚密 。 沈周之后 , 吴家第一个拿到《富春山居图》的人是吴仕的儿子吴达可 , 其子吴正志 , 与明代大画家董其昌同为万历十七年同科进士 。
明万历二十四年董其昌购得此卷 , 惜晚年遭难 , 迫不得已以重价把《富春山居图》典押给好友吴家 , 以期境遇好转赎回 , 但未如愿 。 吴正志在万历末年逝世 , 这张画就传到他的幼子吴洪裕手中 。
在《富春山居图》的收藏过程上 , 吴洪裕是不可不提的名字 , 他既是这幅画的知己 , 也是这幅画的克星 。 据说 , 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 , 每天不思茶饭地观赏临摹 , 几近痴迷程度 。 也正因此 , 令这幅名画难逃劫数 。
1650年 , 视画如命的吴洪裕临终前决定把智永的“千字文”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藏品当作陪葬让画陪伴自己 , 这些书画丢到火炉时 , 幸得侄儿吴静庵及时将画作从大火中救了出来:开头的一部分被烧毁 , 剩下部分成了两段 , 身首各异 。 两年后 , 两部分被分别装裱 , 即为今日人们所知的前段《剩山图》 , 高31.8厘米 , 长51.4厘米 , 占原画1/14;后段《无用师卷》 , 高33厘米 , 长636.9厘米 , 占原画12/14 。


“无用师卷”名称原由是因为题跋说明画给“无用师” , 无用师本姓郑 , 号无用 , 是个道士 , 是黄公望师弟 。 1746年收藏家安仪周死后家道中落 , “无用师卷”变卖后由清宫收藏 。
乾隆皇帝认定1745年收藏的《富春山居图》“子明卷”为真 , 在“子明卷”画卷空白处题写评语55处并加盖玉玺 , 在他出巡时常比对真实风景与画中风景;“无用师卷”则因未被其视为真迹而没有他的题字 , 仅有“大臣梁诗正奉敕敬书乾隆御识”文字 , 但也让该画中的留白空间得以保留 。
“剩山图”有1669年王廷宾的题跋 , 说明1650年吴洪裕火烧“富春山居图”的故事 。 民国初年曾流落民间 , 后来被上海吴湖帆收藏 , 并用篆字题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 。 之前韩葑题“富春一角” , 意指现存者只是残留的一小部分 。
《富春山居图》有很多摹本 , 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三个:
其一黄溍临本 。 有学者认为黄溍临本作于元至正十二年秋 , 也有人认为真实年代为明代早期 , 可能是已知最早的《富春山居图》临本 。 康熙年间 , 此临本被高士奇购得 , 载于其《江村销夏录》和《江村书画目》 。 后来此画先后被陈遽、吴子深、张大千收藏 。
其二子明卷 。 乾隆皇帝在1745年读到大臣沈德潜的文集 , 文中对“富春山居图”大为称赞 , 同年得到“子明卷” , “子明卷”名称是因为题跋指是画给“子明隐君” , 但尚未考证出实际人员 。 直到国民政府点收北京故宫文物 , 故宫博物院发现黄公望曾在曹知白的画作《群峰雪霁》上题字 , 借由该落款进行比对之后辗转证实“无用师卷”才是真迹 , 但由于子明卷是富春山居图被烧前所仿摹 , 故成为了解富春山居图原作之重要参考 。 “无用师卷”和“子明卷”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

其三沈周仿本 。 明代沈周曾经收藏《富春山居图》 , 因请人题识 , 被儿子据为己有 , 后来出售 。 沈周于1487年中秋依记忆仿绘此卷 。 此卷是已知最早的临仿本 , 起首布局与“子明卷”相同 , 可推测原作被烧之前卷首的状况 。 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