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礼士路 南北皆故事 北礼士路

北礼士路(礼士路南北的故事)
阜成门外的南礼士路和北礼士路旧称分别为南礼士口和北礼士口 。民国初年的《北京内外城新调查》和1950年出版的《北京街道详图》都用了这个名称 。
其实你看1947年的北平郊区地图 , 标注的区域是南北的礼士路 。但是为什么1950年出版的地图还是南北驴市场的口呢?只能说明解放后终于实行了这个更名 。
1951年前后 , 阜外交通越来越便利 , 原有的驴市也就此终结 。当时驴市场的名字改成了礼士路 , 什么时候正式改的也没人关注 。只记得那年初夏 , 我所就读的鲁陵园小学与城北西城第二中心小学合并 , 在北礼士路形成一个小学校 , 然后就传开了:“驴市场改礼士路!”新的名字很快就被叫了出来 , 新的路标被钉在十字路口 , 门牌上的街道名称也被改了 。
其实当时的南、北礼士路和现在的不一样 , 在现在的南、北礼士路以东半里多 , 大概是阜成门地铁站的位置 。街道的南面是南礼士路北出口 , 街道的北面是北礼士路南出口 。两个路口的宽度一样 , 入口处有一小截铺着麻黄色大石头的路面 。马的爪子、驴的蹄子踩在上面发出“吱吱”的声音 , 清脆悦耳 。
南礼士路
南礼士路入口不远 , 东边有个大弯 , 当时就是驴市场所在地 。小时候经常看到这里有驴和车等着拉 。直到1951年 , 它们才逐渐消失 。
南礼士路东侧没有胡同 , 路中段西侧有两条无名胡同可以通往月坛前 。北面的小巷子通向西出口 , 是一个大斜坡 。位于礼士南路38号楼北侧 。下坡月坛前的广衡街 。你可以从月坛墙的缺口穿过街道 , 你可以去月坛的西通道和南兵营 。可以往西南跑三里河 , 钓鱼台 。1946年春天以前 , 我家住在大坡南边的一个三合院里 。当时门牌号好像是月坛东甲路16号 。
这条路通到月坛东坛墙的外角 。现在月坛北街的位置不叫南礼士路 。解放后 , 这里的路东边最后一个山墙被钉上了“南礼士路”的路牌 , 表示南礼士路到此为止 。因为月坛东墙和护城河之间是瓜石军营的南部 , 属于瓜石军营往南的边界 。
再往南 , 在大道和护城河河岸之间是一个大菜园 。店主姓周 。因位于月坛东南角 , 故称“坛角周” , 其所在地现为月坛体育场 。
月坛西南角附近 , 有一个桃园子(月坛被辟为公园后划入花园) , 一个专门制作粉条、粉皮等豆制品的粉房 , 还有一个小石灰厂 。南口路两边是小旅馆、饭店、茶摊、理发店、马蹄铁店、铁匠灶等小生意 , 普通住户也就那么几户 。从石灰厂的边缘向西 , 有一条叫乐道湾的小路 , 通向李三河 。此外 , 这里没有街道和小巷 。
流行的路段是正宗的老南礼士路 。路边有零星的路灯 , 即使晚上只有一点昏暗 , 也能看到人 。路边居民家都有联系 , 但是生意不多 。
走进街角不远处 , 露西的墙下有一个用白布支撑的剃须棚 。主人姓王 。他很善良 , 手艺也不错 。再往西一点是一个棚子店 。门两边靠墙立着粗竹竿、长雪松竿等大杆子 , 当招牌用 。专门用来给有婚丧嫁娶 , 生日过得充实的人搭大帐篷 。他们还在夏天搭建凉棚 , 冬天搭建暖棚 。
再往南 , 在第一条胡同的北面一点 , 有一家小杂货店 , 卖一些针、针、糖果和饼干 。然后 , 就没有生意了 。
路东和毛驴城南侧有一家鸡毛店 , 以店为家的人经常在门口晒太阳 。路西第一胡同的马路对面 , 是一座极其破旧的老庙——万明庙 。正殿没有围墙 , 只有几间破旧的房子和几棵遮挡阳光的老树 。树下有几个摊位卖大碗茶 , 炸三角 , 干果等 。以及一对剃光的头来负重 。
南礼士路销量最大 , 房源最好 , 是“顺城满座” 。那时候人类很有名 。他为自己的家庭和至亲侄子打工 , 没有雇佣外籍劳工 。这是京剧马派创始人马的外婆家 , 也是我外婆家 。
“顺城满”坐东西向的主街门 , 是一条东西向的隧道 。南路是一个大牛圈 , 有牛棚、草料棚、工具堆房 , 四周有木栅栏 。道北是个大四合院 , 一屋两宅 。中西合璧的门楼 , 门上挂着一副对联 , “忠义传世 , 诗书源远流长” 。两边有一对石雕墩 。院门口有一面刷着绿漆的木影墙 , 上面滴着铁皮和屋脊的水 , 下面有一个木架底座 , 四周种着各种盆花 。一条砖路连接着东屋和西屋 , 房子上盖着青砖 。院子里有大鱼缸和几盆石榴、夹竹桃和无花果 。夏天凉亭高 , 进院子就觉得凉快很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