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有”与“买入”,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买入

买入(“持有”和“买入”,是一回事吗?)
投资中的“禀赋效应”
1/5,重大投资理论问题
一位读者A在我推荐的券商开户,给我留言 。
读者甲:刚毕业 。有什么办法可以把原账户里的股票转托管?
我:转托管只能用深交所的票,很麻烦 。就不能先卖了,再转资金再买吗?
读者甲:我在这只股票上套牢好几年了,舍不得割肉...算了,我还是不开户了...
我:!@#¥%……
后来另一个读者B也问了类似的问题 。只是他持有这只股票好几年了,处于大赚的状态 。我还是建议他先卖了再买 。他欣然同意,但一个多月后,他告诉我:
我因为这个损失了几十万 。卖掉XXX股票后,我再也没有回头...
我:啊,我不是建议你先卖了再买吗?
b:我觉得公司涨了一倍或者两倍,我就不买了 。我想等它跌了一点再买回来...
我:!@#¥%……
但是,读者B的说法未必没有道理 。有一句经典的投资理念:“买入要有安全边际,持有可以有一定的估值容忍度”——否则,你不可能以10%的微涨持有 。根据这个原理,读者B的股票处于买不到但可以持有的阶段 。因为安全边际的意识,他放弃了购买,看起来也没什么问题 。
有人说,不是,“有安全边际的买入”就是新的买入,而读者B卖出后马上买回 。不像新买,和“持有”是一样的 。
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持有”和“买入”真的有区别吗?我们先做个判断:
答:我手里拿着股票A 。研究了股票B,决定继续持有股票a 。
我没有任何股票 。我研究了股票A和B,决定买股票A 。
假设他们的资金完全一样,那么分别决定持有和买入后,他们的收益也完全一样吗?
当然,答案是完全一样的 。所以从纯投资收益来说,持有和买入没有区别 。它们都意味着你放弃了其他机会,付出了完全相同的机会成本 。不应该有两套标准 。
有的人认为不用管,只要能赚钱就行 。但是,问题“持有和买入一样吗?”非常重要,而且与投资中常见的几大问题密切相关:
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有什么关系?
如果一个公司一年实现三年增长,要不要卖掉?
持有估值的容忍度是多少?
本文从“持有”和“买入”的区别入手,分析了价值投资中的这些重要理论问题 。
2/5,损失厌恶和禀赋效应
首先,“持有并买入”在传统经济学中是一回事,但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不是一回事 。影响我们投资行为的更多的是行为经济学 。
“持有”和“买入”的区别要从“厌恶损失”说起 。
假设你今天早上出门上班时的“情绪满意度值”是100 。突然,你发现一个大钱包,里面有100元钱,“心情满足值”迅速上升50%,达到150;但是极度的快乐会招致悲伤 。你迟到了 。扣除你的工资,100块钱,“满意度值”下降了50%到75 。
钱没有变化,但是“满意值”从100变成了75 。
有人会说这个计算有问题 。为什么「心情满足值」不是正负某个值?如果那样算的话,“得失”就没有变化了 。
这才是重点 。
就像捡了100块钱 。百万富翁和乞丐的感觉完全不同 。我们所拥有的是我们价值判断的基准,所以“心情满足值”的变化不是加或减某个值,而是乘或除某个比例 。
上面的例子证明了“决策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损失厌恶”:得到某样东西的喜悦通常小于失去某样东西的痛苦 。
一种常见的“损失厌恶”心理:我们宁愿放弃新的机会来维持现状,也不愿在失败的情况下遭受痛苦 。如果你持有股票A,在研究股票B后,你发现如果只是稍微好一点,我们也不会转投股票B 。
这是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教授的研究——“禀赋效应”:当你拥有某样东西的时候,你会比没有它的时候想得更多 。
“禀赋效应”对投资行为的影响很大,它可能会让我们放弃更好的新机会 。当然,大多数投资者在发现明显的好机会时都会换股,那么“禀赋效应”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判断呢?
3/5.禀赋效应导致的可持有面积
理查德·塞勒教授在解释“禀赋效应”时做过一个实验:
他先展示了一批咖啡杯,然后把学生分成三组 。第一组“卖家”每人得到一个,并要求他们卖掉咖啡杯 。第二组“买家”的任务是从卖家那里购买咖啡杯 。第三组“自由组”自由选择“拥有一个杯子”或“获得一笔同等价值的钱”,然后要求三组分别给咖啡杯定价 。
结果,“买家组”的估值中值为2.87美元,“自由选择组”学生的估值中值为3.12美元,比较接近;然而,“卖家群体”对咖啡杯的估价中值为7.12美元,翻了一倍多——再次证明了“你所拥有的,你高估了你所拥有的”的“禀赋效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