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图高清版大图 中国地图全图 高清( 二 )


从“苏湖书”到“湖南书”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司坝村,水稻丰收在望 。摄影/李
明清时期,由于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植桑养蚕、海周围晒盐、采茶等行业成为这里农业的主基调 。为了保证粮食供应,水稻种植地区转向了长江中游的湖广地区(今湖南湖北地区)和江西地区 。民间谚语也从“苏湖熟,天下足”变成了“胡光熟,天下足” 。
▲江西赣州上堡梯田 。摄影/杨欣
与洞庭湖、鄱阳湖并列,成为新的粮仓基点 。清乾隆二年,民间有“湘熟,天下足”之说 。湖南已经悄然成为新的粮仓C位 。
▲湖南怀化收割育种水稻 。图/视觉中国
湖南是水乡 。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在境内流淌,最终汇入汤水浩瀚的“水系总开关”洞庭湖 。江湖塑造的平原水乡,季风带来的多雨炎热环境,湖南三面环山的马蹄形地形,让她成为水稻生长的“桃花源” 。
▲安徽陵阳,太阳秋谷 。摄影/丁家宜
到了清朝,在曾经是世界粮仓的江苏和浙江,大部分粮食都给了储江的商人 。清代四大米市——江西九江、江苏无锡、安徽芜湖、湖南长沙(或湖北沙市),都位于湖广到江南的交通枢纽 。其中,长沙逐渐成为第一米市,卖粮积累的财富也成为晚清湖南人才爆发的一块基石 。
▲湖南怀化,秋收将至 。图/视觉中国
湖南在古代是重要的粮仓,今天却是首屈一指的水稻大省 。正是在湖南怀化安江镇,袁隆平院士开始了中国杂交水稻的研究 。现在,湖南是中国第一个种植杂交水稻的省份 。
北国“开荒”时代:建起华夏新米仓
“稻花香中丰收”绝不是江南河谷独有的景象 。
在东北、河北、山东等北方地区,也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 。中国北方水土培育的水稻,自古以来就是贡品 。现在东北大米是优质大米的代名词 。
▲吉林省洮南市顺福镇水稻大丰收 。摄影/邱会宁
从北大荒到“北国际米兰之都”的东北
回答哪里的大米最好吃的人肯定不在少数 。其实水稻在东北广泛种植还不到100年,要想畅销全国还需要近二三十年的时间 。但是,如果几千年前的东北老祖宗知道这里已经成为北国际米兰的首都,大概也不会惊讶 。
▲辽宁沈阳的黄金梯田 。摄影/岳志强
辽宁多地发现了数千年前的水稻种植遗址,其中大连大嘴子遗址发现了高粱和水稻,将东北地区水稻的栽培历史提前到3000多年前 。1400年前的唐朝,东北渤海国有一种“鹿城饭”,因味道鲜美而得名新唐书 。
▲农民正在吉林洮儿河的稻田里劳作 。摄影/邱会宁
渤海沦陷后,东北稻作文化在史书中消失了一千年 。直到清朝康熙年间,东北大米才再次出现在文字记载中,以优质作为“皇粮” 。清末,通化地区河流、湿地附近出现连片水田 。
但是,当时水稻种植面积没有形成规模 。放眼整个东北,还是一片广袤未开垦的“北大荒” 。清末民初,“闯关东”掀起垦荒浪潮,伪满时期日寇修建灌区,建立水稻基地,但都没有真正让水稻在东北生根发芽 。
▲吉林洮南,水稻插秧 。摄影/邱会宁
直到新中国成立,以“东北水稻之父”杨守仁、许为代表的众多农学家,在选育耐寒、适应性强的品种方面不断努力;几十万人参加了垦荒、水利、盐碱地开发;沈阳打井数万口,开创了世界打井种稻的先河,最终使其成为中国富饶的“粮仓” 。
东北能成为北国际米兰的首都,是无数中国人创造的米业奇迹 。当然,这个奇迹不是偶然的 。它有“神享美食”的天时地利人和 。
▲东北黑土、黑钙土分布 。图纸/F50BB
地处中国东北北纬40-45度的黄金粳稻种植区,还有世界上仅有的三块黑土地之一 。“捏黑土,就算插一双筷子也会发芽” 。而且这里水网纵横,湖泊遍地,加上雨热同季,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米质突出也在情理之中 。
▲黑龙江双城,白雪覆盖的稻田 。摄影/付丁
如今东北的水稻也在不断突破自己的生存极限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玛县是世界上水稻种植最北的地方 。东北也在不断突破自己的产量 。粳稻种植面积接近全国一半,黑龙江省水稻种植总面积居全国第三,总产量仅次于湖南 。吉林水稻单产居全国第一...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上,昔日“满山大豆高粱”的“白山黑水”养出的黑土地,早已变成了漫天触地的水田 。
只要华北西北有水,就会有稻浪 。
除了东北,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中国人也在寻找适合水稻定居的地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