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图高清版大图 中国地图全图 高清

高清中国全图(高清中国大图)中国国家地理原创正宗风景2021-05-27 19:57:41
▲位于湖南长沙的隆平水稻博物馆,记录了一株水稻的前世,专门设置了袁隆平与杂交水稻展厅 。摄影/老马拉破车,摄影/Bug创意
-风景,优雅和语言-
一株年产量超过2.1亿吨的“野草”
大米是中国最常见的主食 。与来自西域的小麦一起,形成了中国人“南稻北稻”的基本格局 。
▲驯化水稻 。摄影/付丁
水稻这种土生土长的作物,因为有国士,所以有“达天下,济天下”的精神 。1964年,袁隆平院士拉开了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今天,在一代又一代农民的努力下,中国已有7000多个杂交水稻品种,增加水稻产量近9亿吨 。中国的杂交水稻也走向了世界,在60多个国家进行了试种或推广 。
▲中国水稻主产区分布图 。制图/僧侣
凡是能种水稻的地方,总会给人“水乡”、“繁华”的印象 。如今,这样的地方已经遍布全国:
东南宝岛台湾省,南方热土海南;
▲海南海口,航拍稻田 。图/视觉中国
北至黑龙江大兴安岭脚下,西至新疆天山脚下;
▲新疆乌鲁木齐,收割水稻 。图/视觉中国
俯瞰东南沿海平原,仰望云贵高原上层梯田...稻花香遍地 。
▲云南层层梯田 。摄影/李
从一棵微不足道的“野草”成长为年产量超2.1亿吨的餐桌支柱 。这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农民的努力和智慧 。
长江时代:一株野草逆袭记
从天府之国成都平原,到河网密布的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流域一直是水稻生长的天堂 。
▲中国的商品粮基地大部分位于长江流域(台湾省省不算) 。图纸/F50BB
水稻的发现来自于先民对恶劣环境的抗争 。
长江中下游自古以来潮湿多雨,洪水频发 。与发达的黄河流域相比,直到汉代仍被称为“蛮夷之地” 。《尚书·龚宇》中说扬州(大致在淮河以南,今长江流域)是“绝之地只在天之下”,史书中也有“江南湿,夫早逝”之说 。
在这种情况下,江南的先民们在遍地的淤泥中发现了一种独特的作物 。
▲江苏水稻机械化收割 。摄影/杨沫
7000多年前,河姆渡的先民来到水网密布的环太湖平原 。当时的江浙比今天温暖湿润,平原上有河流和泥泞的土地 。在沼泽里,以渔猎为生的河姆渡人发现了一种“野草”——它喜欢潮湿炎热,对土壤不挑剔;它的种子富含淀粉,足够食用;每年都可以定时收割,来填满粮仓 。这是—
稻田
▲又一个好收成 。摄影/邵向东
水稻让河姆渡人从渔猎中逐渐看到了农耕的曙光 。
到了5300年前,良渚人在今杭州建城,成为“城里人” 。城外,良渚人修建了中国最早的坝系,引水入渠灌溉稻田 。在余杭茅山良渚遗址,甚至发现了总面积达5600平方米的稻田遗迹 。可见水稻种植在当时已经是农业的重点 。
▲谷口高坝区、平原低坝区、山前长堤区组成的外围水利系统位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西部和北部 。摄影/朱冠成
江南的财富密码
千百年来,这种生于淤泥,耕于水田的作物,一直是江南人的命根子 。太湖流域的历史是一部“以水争田”的游击史 。
春秋时期,在江苏苏州,一粒小小的米粒触碰到了吴越与中国的刀光剑影:吴国人民“窃启”楚国水利,改革土地,国力强盛,逼得不得不越境;王勾践把煮熟的稻种还给吴国,削弱了敌人的力量 。
▲夏天到了,农民们忙着挑秧插秧 。摄影/黄
吴国灭亡后,越人继续推行“屯田”活动,塑造了一条高高的“陵路”,用堤防治理江南水系的“坏脾气”,塑造了“鱼米之乡”的雏形 。
隋唐以后,水稻的产量成了财富的代名词 。唐人韩愈曾说:
“是给世界的,江南在第19位 。”
在唐朝,税收大多来自粮食生产 。如今,绰号“农贾”的嘉兴,曾经用水稻的收益支撑了几乎半个江南地区 。到了宋代,一种成熟较快的水稻新品种——占城稻从越南传入福建,开始在江淮、浙江等地大力推广 。
▲江苏淮安大米袋装 。摄影/杨沫
这种新品种水稻早熟、耐旱、籽粒细腻,“生而不择地”,适合高坡田,对预防我国东南地区干旱灾害有一定作用 。在杭州,来自南方的宋高宗·赵构亲自指导水稻种植,在黄愚南麓开辟了一片八色相间、形式感极强的稻田——八卦田 。
▲杭州八卦田 。摄影/你的七个兄弟,图片/Bug创意
展成水稻与当地晚稻合作,将原来“一年生”的收割效率提高到“二年生” 。这种双季稻模式大大提高了江南地区的土地利用率,成为国家的粮仓 。到了明朝,一句由大米带来的谚语开始传遍天下:“苏湖熟了,天下满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