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87《红楼梦》作曲王立平有多牛?历时4年,独创“十三不靠”音乐( 二 )


但专家们已经意识到:王立平是为《红楼梦》作曲的合适人选 。
果然几天后 , 王扶林打电话通知王立平 , 剧组决定聘请他为电视剧《红楼梦》作曲!

对于王立平来说 , 这真是“梦想成真”了 。 与《红楼梦》选演员一样 , 作曲也是有竞争的 。 王立平知道还有别的作曲家参与 , 于是对王扶林说:
为《红楼梦》作曲不能与人合作 , 因为《红楼梦》突出一个“情”字 , 需要个人化的体验 , 假如为《红楼梦》作曲的是好几个人 , 你有这个想法 , 我有那个想法 , 创作的曲调不统一 , 给观众的体验就不会好 。
王扶林疑惑地道:《红楼梦》是一部连续剧 , 有很多集 , 需要创作多首音乐歌曲 , 你一个人来得及写吗?
王立平毫不犹豫地道:“你们来得及拍我就来得及写!”
王立平拒绝与别人合作 , 一方面表明他很有自信 ,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和麻烦:不同的作曲家假如一个写悲的 , 一个写喜?一个写前面一个写后面 , 那会显得多么混乱?
02
历史4年创作 , 独创“十三不靠”红楼音乐 , 仅一首《葬花吟》就创作了1年零8个月时间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 里面涉及的元素很多:豪门贵族、贩夫走卒;城市乡村、寺庙田园;三教九流、士农工商;建筑园林、烹饪饮食、文学艺术……自然也包括音乐 。
以《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为例 , 贾宝玉梦中至“太虚幻境” , 警幻仙子让他欣赏“新制的《红楼梦》十二支”曲子 。
按照警幻的说法 , 这些曲子十分独特:
不比尘世中所填之曲 , 必有生旦净末之则 , 又有南北九宫之限 。 或咏叹一人 , 或感怀一事 , 偶成一曲 , 即可谱入管弦 。 若非个中人 , 不知其中之妙 。
作为一部古典小说 , 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有很多“创新”之处 , 题材新颖 , 写作手法新颖 , 既如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十二支曲子”就很有“新意” 。 《红楼梦》十二支曲子对应金陵十二钗正副册里面的人物 , 每人有一支或二支曲子 。

对于王立平来说 , 创作《红楼梦》音乐既有容易之处也有难度 。 容易处在于 , 曹雪芹已经写好了歌词 , 以诗词歌赋的形式对十二钗的“命运”做了很好的总结;难度在于 , 在曹雪芹语言文字的背后 , 如何创作出音乐曲调 , 由文字转化为声音并且与《红楼梦》的意境相匹配 。
王立平进入《红楼梦》剧组后 , 王扶林导演就催促他尽快拿出“主题歌”来 。 作曲与拍摄是一样重要的 , 什么样的画面配什么样的曲调 , 或者什么样的曲调配什么样的画面 , 二者要结合起来 。

但王立平很难下笔 。 一再犹豫 。 那时候王扶林经常给王立平打电话 , 问他写出来了没有 。 王立平常常无言以对 。 王扶林很有耐心 , 直到一年后 , 王立平才拿出《枉凝眉》和《序曲》交给剧组 。

由此可见创作之难 。
毫无疑问 , 难就难在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十二支曲子”并非“尘世”中所听到的曲子 , 没有“生旦净末”、“南北九宫”的限制 。
假如曹雪芹明明白白写出这些曲子是“京剧”、“昆曲”、“越剧”或者清代流行的其它曲子样式 , 那当然就好说了 。 因此 , 对于谱曲的人来说 , 虽然明知这些曲子是中华古典音乐样式的 , 但又不能运用“京剧”、“昆曲”或其他戏曲的音调 。
为了使87《红楼梦》的音乐具备独特风格 , 同时也与曹雪芹原著中描述的接近 , 王立平经过反复思考后 , 决定把这些音乐写成“十三不靠”式的 。

王立平与陈晓旭、欧阳奋强
何谓“十三不靠”?
就是不靠戏曲、不靠民歌、不靠说唱、不靠流行歌曲、不靠艺术歌曲、不靠歌剧、也不靠近自己从前创作的音乐等等 , 创作出专门属于《红楼梦》的一种音乐“方言” 。
惟其“十三不靠” , 才能与曹雪芹的原著相匹配!
一个人承担《红楼梦》音乐 , 并且保证每一首曲子能达到对《红楼梦》意境的贴切表述 。 这的确很不容易 。 何况还要有“独创”、“标志感” , 能让观众一听就是属于《红楼梦》的 。
多年后王立平想起当年谱曲的情形还是很有感慨:
我很羡慕剧组里的编剧、导演、服装、道具 , 有什么样的人物 , 说什么样的话 , 讲什么样的故事曹雪芹写得明白……唯独音乐 , 翻遍《红楼梦》没有一个音符!只有我要创作的音乐才是真正的无中生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