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海角绝谜沧,沧海桑田底中臧,华夏传世丰碑立,车舟路径塞穹苍。猜一动物 华夏传世手游( 四 )


明亮的织女星整夜不落耀星空,刺激人们的视觉,吸引古人的眼球,强化了人们对北天极的关注 。在这一过程中,天纪、天棓、女床、贯索、七公,相继进入恒显圈,长条形的七公成了第一个回旋指针状授时星座 。星空、天时,仿佛由它掌控,于是,人们对它给予特别关注和崇拜 。较早受到关注的天纪、女床、天棓等星座诸星,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人们礼敬和朝拜运天掌时的七公的平台 。女床星官之名,或许就是女巫禳星平台之意。
而天纪,则可能就是步罡踏斗又称步纲蹑纪、飞罡蹑纪所说的“纪” 。或说,蹑纪,就是道经对脚踏天纪,祭拜七公的柿子滩岩画女巫那样的祭祀礼仪步伐的描述和传承 。若能判定这一点,不仅可以肯定,道教踏罡步斗,起源于万年之前,并传承至今,而且,还能确定,道经记述着上万年之前的华夏先民活动 。
天纪、天棓、女床等星官诸星(也不排除织女和七公等星),它们的某种组合,曾经充当回旋授时星座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不过,这只是笔者依据星图的推定,若要肯定,还需考古发现合证 。尽管如此,这些星辰的时空关系,辅证柿子滩岩画女像下部星点,是天纪(或/和附近)诸星的某种组合,是没有问题的 。
以模糊的北极意识为中心的拱极星崇拜,以一组拱极星为平台,礼敬或朝拜更近北极的授时星座祭祀礼仪,大概就是在织女星成为极星之后的数千年内逐渐发展而来 。在七公二成为极星并由七公承担回旋授时星座职能的时候,成为岩画所示样式 。说类似后世道教踏罡步斗的相关祭祀礼仪,在那时已有雏形,可近乎肯定 。
也就是说,不论岩画中女神或女巫像下方星点表示哪个星座,似乎都在暗示,脚踏拱极星,接近北天极,以亲近上帝或道,是族人礼星斗、敬天道相关礼仪的基本形式,由来久远。后世道教科仪的踏罡步斗,很可能在那时已有雏形萌芽 。柿子滩岩画中那位女巫的原型,可能也就是后世道士的老老前辈 。
基于这些考察,为了避免精确的错误,我们不妨保守地考虑一个模糊的正确 。结合有关农业考古(华夏大地已有多处发现10000年左右之前的栽培稻、黍等农耕遗址)和天文考古,以及相关传说,我们似乎可以推定,大概是在北天极靠近七公一和七公二的时候,人们开始对拱极星给予特别关注和崇拜,相关礼仪基本成型 。七公,这一带有父系血统祖先崇拜意味的神圣星座名,也是一个有力证据 。而且,七崇拜的起源,大概也不晚于这一时期 。(至于“七公”、“天纪”、“女床”等,究竟是同名星官位于北极附近时所得名号之传世,还是后世命名,有待进一步详考 。但据道经中的“蹑纪”之说,可以推定,这些星官名传世而来的可能性很大 。限于篇幅和时间,有关考察留做另文)
综合这些考虑,可以认为,基于对拱极星关注的星斗崇拜,很可能随着北极向七公(一、二)的靠近而聚焦,与之相伴的天道信仰,随着七公的方位与时节指示作用被认知而初成 。这个时间,大概开始于距今11000年左右之前 。更早的萌芽,甚至可追溯到织女星开始迎近北极的时候,其时,大约在距今16000年之前 。或许,这也是目前基于天文和农耕考古,能找到的最早道教(科仪)源头 。
其中,蕴含着华夏天道信仰之初心、中华文明之雏形 。鲁迅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或当从这个意义上理解 。
实际上,斗形,除了状似生活器具便于识别和记忆之外,对是否适合作为授时星座并无特定意义,更何况可被连成斗状的星星组合多的是?
当然,北斗在所有斗状星座中最亮,这是它吸引人们注意的重要因素,但这也不是决定性的 。
众所周知,相对于北斗仅有玉衡、天枢、摇光三星亮度排进全天前50且排名较靠后,而参宿(大致对应西方猎户座)有5颗星亮度进入前50且排名全部都在北斗那三星之前 。但二者的受尊度差别是显著的,北斗近获至尊,而参宿仅被尊为二十八宿之一 。其中,心(心宿二大火星)、参二宿,另受到特别关注和崇拜,还是由于它们所处位置的授时功能 。
显然,在决定星宿受尊度诸因素中,形状和亮度固然都重要,但位置更重要 。参宿,以及二十八宿中其他诸宿,之所以受尊,也是得益于它们在赤道-黄道带附近这一位置 。
又鉴于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性,或当说合适的时间出现在合适的位置最重要 。这也是全天第5亮的曾经北极星——织女星,远不如第48亮的今北极星(及此前更暗北极星)受尊的原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