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海角绝谜沧,沧海桑田底中臧,华夏传世丰碑立,车舟路径塞穹苍。猜一动物 华夏传世手游( 三 )


另一方面,国家天文台赵永恒教授据“兵避太岁”戈(图5左)推定,柿子滩岩画(图4右)所表现的,就是太一神 。又据曹氏朱符上的Y形星象,推定 七公二 就是太一星 。这些神象和星象,对应西元前8292年前后冬至日黄昏的天象 。并认为,太一星(七公二),和附近几颗星,组成Y形星象,构成太一神象,岩画中的女像,则是太一神的人化像 。
柿子滩岩画中上下部那些点,很可能是星象 。对此,关注者大多认同 。但是,那一定就表示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吗?对此,朱磊博士《中国古代北斗信仰的考古学研究》认为值得商榷 。
实际上,虽说华夏先民在远古时期就开始关注北斗,但由于岁差的影响,北斗在大约7000年前才进入中原地区的恒显圈 。
也就是说,在此之前,先民对北斗的关注是有限的,甚至是否存在明确了北天之斗意义的“北斗”或类似说法,似乎也是可以商榷的 。即便有所关注,恐怕也未必多么崇拜 。更难设想,处在中心地位的至尊太一神,会膜拜远在外围不易见且很可能尚未被公认为北天之斗的“北斗”?
如图7所示,由于岁差的影响,北天极并非固定不变 。一万来年以前的北极在七公二附近(参见图6~图8),距离现在公认的北斗星座很远 。那时,北斗,特别是斗魁,完全不在当时的中原地区恒显圈里,甚至不在北纬40°附近(今北京一带)的恒显圈里 。即便是已被作为斗状星座受到关注,但也未必有明确为北天之斗意涵的“北斗”或类似说法 。而且,在那时,距离北天极最近的摇光的星-极距也有大约30°,斗魁则在去极约50°之外,很难让人们将那时的“北斗”同当时的北极相关联 。
于是,似乎也可认为,图4中疑似女神或女巫礼拜对象的那七个点,与其说是北斗七星之写意,毋宁说是 七公 星官(或星座)之写实(参见图6、图7) 。当然,也不排除那七星点的组合,同传世文献和星图中的七公星官略有差异的可能 。
至于其中的礼拜状女像,不一定就是对应天上星座的星神,将之设想为(通天)女巫,礼拜以天北极(七公一和七公二之间)为轴心做指针状旋转的七公星座,可能更合事实或神学逻辑 。而且,如果说那个时候就有某个犹如指针的星座,承担授时功能的话,在恒显圈之内,恐怕是必要条件 。显然,七公是最合适不过的 。至于让北斗星座担当定向授时职责,似乎应该是再过几千年当它进入恒显圈之后的事 。
再者,关于柿子滩岩画女像下方的星点,与冯时先生的六星说(图4左)不同的是,赵永恒先生持七星说(图4右) 。其实,七公周围星星密集,选几星都可能,组合方式也不一定同于今存星座图 。如果下方是七星(不必拘泥此数)的话,反倒不能排除那才是后来的北斗的可能 。不过,从星图上看,似乎更可能就是当时在中原地区恒显圈内的(天市垣) 天纪 星座(和附近)诸星的某种组合(参见图6~图8) 。
之所以说岩画女像下部星点,很可能是天纪(或加附近)诸星的某种组合,是由于天纪和附近的 女床 、 贯索 以及 天棓 诸星,甚至 织女 星,在距今约16000至11000年前,都曾经比后来的北斗更加接近北天极 。在当时,人们对这些星辰的关注,应该远远多于还常在视野之外的“北斗” 。
尤其不能忽视的是,蕴含实际空间方位的图画中的上下关系,通常表示实际空间中的南北关系 。任意两个星星(或星座),以“南北”关系“同时”(参见后面括注)可见的必要条件是,其中之一必须在观测者可见的恒显圈内 。也就是说,北极在织女至七公附近时,南北二斗因其都在北纬40°以南恒显圈外,绝无以“南北”关系“同时”让大多数当时古人可见之可能 。
与之相对,天纪、天棓、女床、贯索,这些星官(或星座),彼此很近,且都在岁差圈附近,即都有近极机会,它们以“南北”关系让人们同时可见的时间长达三四千年 。这,是古人构思出岩画那样祭祀场面的基本时空保障 。
又鉴于织女星在夜空是恒星第5亮和在岁差圈沿途最亮星的事实(参见图7、图8),大概在它接近北极的时候,人们就会注意到,甚至不排除百十万年来多轮刺激古人视觉留在人类集体潜意识中的可能 。人们对拱极星的崇拜,或许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织女星的激发而萌发 。于是,单就这一轮岁差圈(按时间说,称柏拉图年)来说,古人对拱极星的崇拜,很可能是随着织女星迎近北天极而萌生并渐强 。其时,大约在距今16000年左右之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