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abc理论自身举例分析 情绪的abc理论是什么

什么是ABC理论? a(前因)指事件的前因,C(共识)指事件的C(后果 。前因前后都有后果,但同样的前因a却有不同的后果C1和C2,这是因为因果之间必然有一座桥梁B(信念),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和解释 。还有,同样的情况(a),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评价和解释(B1和B2),所以会得到不同的结果(C1和C2) 。所以,发生的一切,都根植于我们的信念、评价和解释 。
情绪ABC理论创始人埃利斯认为:正是因为我们经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产生了情绪上的困扰 。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存在太久,也会造成情绪紊乱 。
在情绪ABC理论中:A代表一个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个诱发事件的一些信念,也就是对这个事件的一些看法和解释 。c代表你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
人们通常认为诱发的事件A直接导致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什么引起什么情绪体验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同样的事情对于不同的人会造成不同的情感体验?
我也报了六级 。结果两个人都失败了 。一个人不在意,另一个人心痛 。为什么?即在诱发事件A和情绪行为结果c之间有一个对诱发事件A的看法和解释 。
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次考试只是一次尝试,但失败了也没关系,下次还可以再来 。另一个人可能会说:我精心准备了这么久,失败了 。我是不是太傻了?我有什么用?人们会怎么说我?所以不同的B带来不同的c 。
常见的非理性信念和情绪是被外界控制的:你无能为力;已经决定的事是不能改变的;一个人遇到的各种问题,总应该有一个正确完美的答案 。如果一个人找不到,那是无法忍受的 。对坏人要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重要的人的爱和赞美;有价值的人,各方面都要比别人强;一切都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否则会很糟糕;一要担心随时有灾难的可能;逃避可能性、挑战和责任比直面它们要容易得多;你需要一个比你更好的人来支持你 。
不合理观念的特征 根据ABC理论,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人们的非理性想法往往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
第一,绝对性的要求 。
指的是人们往往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件事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想法 。
往往表现为把“希望”、“想要”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必须” 。比如“我一定要成功”“别人一定要对我好”等等 。这种绝对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每一个客观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
对于一个人来说,他不可能事事成功,他身边的人或事的表现和发展也不会按照他的意愿改变 。所以,当某些事物的发展与其对事物的绝对要求相违背时,他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容易陷入情绪困扰 。
第二,过度泛化 。
这是一种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往往把“有时”、“一些”概括为“总是”、“全部” 。用爱丽丝的话说,就像以貌取人 。
体现在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 。典型特征是以一件或几件事来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整体价值 。比如,有些人在经历了一些失败后,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会导致自卑、自责等不良情绪 。这种评价一旦指向别人,就会一味地指责别人,产生反感、敌视等负面情绪 。要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犯错的可能 。
第三,很可怕 。
这种思想认为,如果一件坏事发生了,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的 。比如“我没考上大学,都过去了”“我没当上导演,以后也不会有了 。”
这种想法是不理智的,因为对于任何事情来说,都会发生更糟糕的事情,所以任何事情都不能定义为极其糟糕 。但如果一个人坚持这种“不好”的观点,那么当他遇到他所谓的百分之百不好的事情时,他就会陷入糟糕的情绪体验,永远无法恢复 。
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各种失败和挫折时,要想避免情绪紊乱,就要多检查自己的大脑,看看是否存在一些“绝对要求”、“过度概括”、“可怕”等不合理的想法 。如果是这样,你应该有意识地用合理的想法代替它们 。
基于ABC理论的合理情绪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的埃利斯创立的 。它是一种认知疗法,所以采用了行为疗法的一些方法,所以也叫认知行为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的基础理论主要是ABC理论,ABC理论是基于爱丽丝对人的基本看法 。
埃利斯关于人性的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