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陈坚:泰山上的《金刚经》摩崖石刻如何体现佛教中国化?

佛教|陈坚:泰山上的《金刚经》摩崖石刻如何体现佛教中国化?

文章图片

佛教|陈坚:泰山上的《金刚经》摩崖石刻如何体现佛教中国化?

文章图片

佛教|陈坚:泰山上的《金刚经》摩崖石刻如何体现佛教中国化?

文章图片

中新社济南1月11日电 题:泰山上的《金刚经》摩崖石刻如何体现佛教中国化?
——专访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学系主任、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陈坚
作者 吕妍

作为中国五岳之首和古代帝王封禅胜地 , 泰山被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 泰山上的《金刚经》摩崖石刻是中国迄今所存面积最大的摩崖石刻佛经 , 刻在泰山中溪支流约1200平方米的缓坡溪床石坪上 , 构思奇巧 , 气势宏大 。 《金刚经》石刻缘何而来?佛教在中国化的进程中如何与中国艺术形式融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学系主任、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陈坚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佛教自传入后便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 , 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国佛教文化 。 中国的哲学、文学、书法、绘画等 , 不同程度地受到佛教影响 , 其中 , 摩崖石刻具体受到了哪些影响?
陈坚: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 , 但传入中国后 , 经过长期演化 , 与中国本土的儒家和道家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 , 而这中国化

▲泰安洪顶山摩崖石刻 。 受访者供图
所谓“摩崖石刻” , 广义而言就是人类在自然界的崖壁岩体上刻画和雕凿意在反映人类自身思想和实践的各种符号和图像 。 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岩画” , 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 摩崖石刻的内容也不断变化 , 日渐丰富 。 这在中国尤其表现为佛教传入后佛教题材的大量涌现 , 如甘肃敦煌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 , 都是大型的佛教摩崖石刻群 。 至于规模较少或单体的佛教摩崖石刻 , 大江南北更是不计其数 。
如果依主题分 , 那么中国摩崖石刻中数量最多的就是佛教摩崖石刻 , 它们既是记录佛教中国化漫长千年历程的“有生命的石头” , 同时又是举世公认的中国文化艺术瑰宝 。
中新社记者:佛教的《金刚经》为何会被刻在泰山的石壁上?这与《金刚经》蕴含的核心思想有关吗?
陈坚:从内容上看 , 中国的佛教摩崖石刻 , 包括石刻佛像、石刻佛经文句和石刻佛教名号 。 在山东众多的佛教摩崖石刻中 , 最著名的莫过于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石刻 , 刻的是鸠摩罗什(343-413)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即通行本《金刚经》)之前16章 , 也就是从“如是我闻 , 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至“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 , 果报亦不可思议” , 原文有2998字 , 现

▲泰山上的金刚经石刻 。 受访者供图
南北朝时期 , 以泰山为中心的山东多地出现了大量摩崖石刻佛经 , 绝大部分都与《金刚经》义理相同亦即谈论“空观”的般若类经典 , 如徂徕山的《摩诃般若经》石刻和《文殊般若经》石刻、峄山的《文殊般若经》石刻、尖山的《思益经》石刻和《文殊般若经》石刻等 。 除了这些摩崖刻经 , 还有意在昭示“空观”的摩崖题名 , 如“文殊般若”“诸行无常 , 是生灭法;生灭灭已 , 寂灭为乐”“大空王佛”等 。 此外 , 泰山周边还有许多般若类经典的碑刻 , 如曲阜胜果寺的《金刚经》碑、兖州泗河和汶上水牛山的《文殊般若经》碑等 。 尤为重要的是 , 在洪顶山的《法洪铭赞》石刻 , 内容是印度僧人释法洪来到山东弘扬“空”观 。
以上表明 , 南北朝时期 , 以讨论“空观”为内容的佛教般若学在山东地区非常流行 , 是中国佛教的一个缩影 。 因为中国化佛教 , 就是以般若“空观”为基础发展起来 , 是般若学在中国流行的直接结果 , 而《金刚经》则是对般若“空观”最经典最简洁的表达 , 雅俗共赏 , 僧俗共尊 , 是中国佛教史上最为流行的佛经 , 自古至今 , 具有极高的佛教和文化价值 。
在中国古代 , 那些被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往往会“勒石为记”予以赞美推崇 , 俾使流传存世 。 虽然学界对泰山刻《金刚经》还有种种不同的解释 , 但从以此经为代表的般若学与中国佛教的特别密切关系来看 , “勒石为记”应该是最重要的原因 。
中新社记者:《金刚经》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