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陈坚:泰山上的《金刚经》摩崖石刻如何体现佛教中国化?( 二 )


陈坚:《金刚经》是汉译般若类经典的代表 , 是佛教“般若思想”的精华所在 。 所谓“般若” , 乃是梵语“Prajna”的音译 , 意为“空性智慧” , 亦即领悟“空”的智慧 , 它是佛教的最高智慧 。 作为“五岳之首”的泰山乃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 , 是中华民族的圣山 。 泰山文化集儒佛道三教于一身 , 它所蕴含的“圆融智慧”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智慧之一 。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 《金刚经》被刻在泰山上 , 应该是最完美地体现了佛教“空性智慧”和中华民族“圆融智慧”的“高峰对话” , 结果即产生或印证了佛教中国化 , 如天台宗、禅宗等 。 换言之即 , 佛教的“空性智慧”和中华民族的“圆融智慧”共同参与了中国化佛教的建构 。

▲泰山上的金刚经石刻 。 受访者供图
《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取经过程中施展的七十二变就是《金刚经》中“空观”的体现: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 , 不可执著于一个标准一种方法 , 只有随缘而变 , 才能解决问题 。 印度佛教是在印度文化土壤中产生的 , 有特定的印度之缘;同样地 ,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 因为中国文化的不同 , 必然随中国文化之缘而发展出中国化的佛教 , 这是《金刚经》“空观”的逻辑结论和题中应有之义 , 或者说 , 是以《金刚经》“空观”为核心的大乘佛教的内在要求 。 《金刚经》所说的“如来所说法 , 皆不可取 , 不可说”以及“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 , 即为谤佛”也可以理解为只有不执著于印度佛教才能开出中国化的佛教 , 这体现出《金刚经》对佛教中国化的意义 。
基于“空观”的大乘佛教是个开放体系 , 佛教中国化正是在大乘佛教的开放体系中自觉实现 。 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538—597)将这样的佛教中国化归结为“随情所立 , 助扬佛化” , 其中的“情”就是中国文化之缘 。
中新社记者:佛经是佛教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 , 佛经的汉译又是如何体现佛教中国化的?
陈坚:佛教的思想通过佛经来表达和传播 。 佛教传入中国就是从佛经的汉译开始 , 而佛教中国化也是从佛经的汉译开始 。 在汉译过程中 , 译者不是简单地移植印度佛经 , 而是充分考虑了译文如何与中国本土文化相适应 。 比如东晋时期道安法师(312—385)就曾提出 , 佛经汉译要遵循“五失本三不易”的原则(参见道安《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 , 大意是说 , 把印度语翻译成汉语并让中国人能读懂是不容易的(“三不易”) , 因而在尽量保持佛经原意之下 , 有五种情况可以不必遵循原经文本而按照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习惯来加以翻译(“五失本”) , 这其实就是佛经汉译过程中的中国化 。
比如“五失本”之一是“胡经尚质 , 秦人好文 , 传可众心 , 非文不合 , 斯二失本也” , 意思是说 , 印度佛经(“胡经”)重“质”不重“文” , 而中国人(“秦人”)是“好文”的 , 所以翻译时不光是将其意思译出来 , 还要讲究译文的文雅和文学性 , 就像孔子所说的“质胜文则野 , 文胜质则史 , 文质彬彬 , 然后君子” 。 《金刚经》就是如此“文质彬彬”的“君子文” , 有着极高的文学水准 。 《金刚经》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佛教流传最广且雅俗共尊的佛经 , 与其译文之优美文雅有极大的关系 。
中新社记者:佛教传入并与中国文化融合发展后 , 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佛教 , 中国佛教会如何影响世界?

▲陕西西安 , 大雁塔和玄奘雕像同框 。 唐朝高僧玄奘在推动以佛教为代表的中外文化交流中起到重要作用 。 陈舒一 摄
【佛教|陈坚:泰山上的《金刚经》摩崖石刻如何体现佛教中国化?】陈坚:所谓佛教中国化 , 其实就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发展 , 最终发展出中国化的佛教 。 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 , 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 , 并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 。
佛教在古代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 , 并基于佛教“空性智慧”和中华民族“圆融智慧” , 建立起以和谐与包容为根本理念的中国化佛教 。 当前 , 随着中国扩大开放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 , 中国化佛教也会随着这个缘走向更广大的世界 , 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和谐与包容的思想智慧 。 (完)
受访者简介:

陈坚 , 现任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学系主任;山东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天台宗研究生导师等 。 主要研究佛学、中国哲学、儒佛道三教关系、中西宗教比较 。 著有《无分别的分别——比较宗教学视野下的佛教》 , 《心悟转法华——智顗“法华”诠释学研究》《无明即法性——天台宗止观思想研究》《烦恼即菩提——天台宗“性恶”思想研究》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