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自身修养(是自我修养应该是)

“修身”一词出自唐代颜路的《忆江南》:“学道者,修身宜缓,形势宜如梦 。”建议大家及时练习 。具体来说,修养就是对个人知识、情感、意志、信心、言行和习惯的培养和修养 。古人的修身理论是建立在对事物的认识上,以诚为本,以诚为本 。通过思想理论运动和实践运动,进行自我检讨和改革 。修德致力于他的工作,培养他的思想,使他的身心逐渐得到改善 。修养作为名词,是修养和自我修养的境界和程度;作为动词的修养,就是达到这个层次和程度的努力 。
中国人很早就重视修养 。儒释道各有各的方法 。道家注重自然的修养:以无为基础,认为道家自然、自律、自觉、逍遥,万物和谐,与世无争 。道教以天人合一、超精神融合的终极追求,成为历代文人雅士远离残酷现实、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精神家园 。佛教重在修心:认为万物皆空,“世间无物扰我们”,所以要去贪、怒、痴,去历苦、聚、灭、道四谛,放下执念,修心达到通透和谐 。

如何提高自身修养(是自我修养应该是)

文章插图

儒家注重实践:不像道教和佛教那样注重思辨和心性,重要的是道德研究和实践 。以“仁”为思想核心,以“礼”为现实载体,包含了仁、义、礼、智、信、孝、忠、恕、柔、礼、谦、敬、智等诸多道德目标 。,而这些道德目标本身就孕育着优雅和涵养 。《大学》指出:“自天子乃至庶人以来,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修养之上的 。那些在治理末期陷入混乱的人将无法做到这一点 。厚的就是薄的,薄的就是厚的,不厚的就什么都没有 。”儒家的“八志”分为“内圣”部分:学事、诚与诚、修身养性和“外王”部分:齐家治国、天下太平 。是内圣外王修身养性的交汇点,是人在追求知识(求真)和真诚(求善)中修心修性的实践,是实现人性普遍认识和大美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人的家庭、治国平天下的基石和起点 。
孔子说:“质胜于文,文胜于质 。温柔,那么绅士 。”这里的“质”是指朴素的品德,“文”是指文化的修养 。“质强于文野”的意思是,人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像原始人一样粗鲁、落伍 。“文生品质即历史”的意思是,如果人太过优雅,就会华而不实,失去原本简单的本质,显得虚荣没有根基 。所以孔子并没有像有些人想的那样过分强调文采和文饰,或者说像书呆子一样陈腐 。儒家修养遵循孔子的思想,主张文与质、内与外、知与行、身与心相结合,做到思想与现实相融合,达到“文质彬彬”的君子魅力 。

如何提高自身修养(是自我修养应该是)

文章插图

也就是实践、修炼、修炼,修炼有先天的天赋,是长时间习得的,是日积月累的修炼 。孔子说:“我十有五就对学习感兴趣,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唯命是从,七十而为所欲为,不逾矩 。”总结其一生的修身过程,他不认为自己生来就是圣人,提出了以敬修身、以和为民修身、以和为民修身三个层次,以君子之道修身养性,实现“内圣外王”的目标 。他告诉我们,修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有志于学习提高的人,应该尽早修养自己,努力赶上孔子提出的老少皆宜的旅行 。如果他们错过了这次旅行,就很难赶上下一次旅行 。
在古代,修身是中国人的必修课,但每个人对修身的看法都不一样 。很多高尚的学者把修身养性看作是“避灾避祸”、“捞名逐利”、“为万圣带德” 。他们大多将自我修养视为理想化、情境化、抽象化,脱离社会实践 。这与当今社会和人类个体的发展是不相符的 。我们应该在修身理念和方法上吸收古人的精华,使之永存 。我们应该摒弃糟粕,适应时代的发展 。
修养需要不断的积累、磨炼和进步 。即使人们觉得谈茶、弹琴、唱歌跳舞、背诗很容易,不都是长期学习、品鉴、练功、勤于背诵的结果吗?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讲的是修身养性的可能性 。《孟子》中也说:“天将对斯人负责,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皮,空乏其身,乱其行,故有耐心,得其所不能”,讲的是人的修养之难 。对于每个人来说,修养永远不会轻易到达 。这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需要纯粹的思想和坚定的信心来支撑 。

如何提高自身修养(是自我修养应该是)

文章插图

如何积累、磨炼和提高自我修养?我认为主要有四点:
一个是学习 。认真学习能力,端正学风,增长知识,提高教育,这是修养的源泉 。古人读圣贤书《明明德》,讲道理,造德;还通过学习文化,丰富内涵,提升品位 。“饱读诗书,以中华为荣”绝对是真意 。我的一个同事非常关注孩子们的教学 。为了给儿子讲诗,她先自己背了300首唐诗 。由此,她的文学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经常在微博上发表一些自己创作的古诗词,读起来有一种独特的优雅 。在她的关注下,她的儿子可以背诵许多诗歌,并且说得很流利 。此外,琴棋书画是文人墨客的四大好友,如果有兴趣学习,可以怡然自得,陶冶情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