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Solo出道的演技,所有人都比演员努力( 二 )



而流量明星想强调长期价值 , 无非是靠转型演现实题材或正剧来证明自己 。 95生花普遍更有规划 , 年纪轻轻就几手都要抓 , 以至于转型路上挤了三代人:赵丽颖《幸福到万家》、白鹿《警察荣誉》、成毅《底线》、王一博《冰雨火》、赵露思《胡同》……演技无疑是营销与外界关注的重点 。
吹演技的一百种方式
2018年左右 , 演技综艺在观众对于良币的呼吁中诞生 , 短视频在影视营销以及影评吐槽中也开始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 竞演模式需要演员在短短十几分钟的小品里尽量出彩 , 短视频更是无需前后铺垫 , 最好直达高潮 。 种种原因 , 导致爆发力作为演技评判的标准之一 , 被抬到了一个不恰当的高度 。 “炸裂”、“爆棚” , 成为那几年鼓吹演技的高频词汇 。
不过 , 正如开头提到的 , 没做几年 , 演综便陷入争议 。 演综中的“实力派”来到真实的影视作品中 , 也大多打回原形 。 连带着观众也破除了对大哭大笑、青筋暴起的迷信 , 对“炸裂”不再感冒 。
今天大家都是怎么吹演员演技的?
首先 , 话术受到网络流行语与韩圈彩虹屁影响 , 整体翻新 。 流行起“XX感”“XX式”“XX力”等格式 , 表达更精简、内涵更广泛 , 同时指向也更模糊 。 比方说 , “少年感”就是一个可以同时覆盖演员外型、气质与角色特质的形容 , 不管是长得青春干净还是演得英气蓬勃 , 都能往里装 。
同一谱系的还有“少女感”“人夫感”“人妻感”“社畜感” , 等等等等 。 以往我们可能会说 , 哪位演员有驾驭平凡小人物的能力、或者适合演都市剧里的“经济适用男” 。 换成现在的说法就是 , “社畜感绝了”、“内娱人夫XX感天花板” 。

《县委大院》王骁
这是名词加“感”后缀的 , 还有本身就是形容词、再后缀上“感”的 。 如“易碎感”“脆弱感”“破碎感”(到现在这三个几乎可以通用了) , 还有“清冷感”“疏离感”“反差感”“氛围感” 。 意思还是原来的意思 , 只不过措辞更令人不明觉厉 。 尤其是“氛围感” , 到底是个什么氛围?你倒是给我说清楚 。
在这种花式造词的潮流下 , 一向作为演技营销重点的哭戏被开发出了诸多新名目 。
最基础的 , 强调功能的“共情力”“感染力”“被哭戏整破防了”;进而强调观赏性的 , “神仙落泪”、“哭戏破碎感”(通常伴随着眼眶发红或者战损吐血)、“哭戏镜头感”;以及强调技术含量的 , “爆发式哭戏”、“隐忍式哭戏”(顾名思义 , 隐而不发)、“递进式哭戏”(哭出信息量)、“哭戏控制力” 。
还有强调与剧情配合的 , 如“变脸式哭戏” , 演哭戏的时候呈现出人物的两面性;“强忍式哭戏” , 剧情需要 , 不能哭出声;还有不追求抽象、走画面感路线的“洗脸式哭戏”“水龙头式哭戏”、“XX哭戏泪珠好大颗” 。 除了正片里包装好的哭戏片段 , 哭戏的花絮也是常用的营销物料 。

这么一看 , 吹演技的大思路就很明显了 。 直接吹整体演技好、演技绝了容易翻车 , 也容易令圈外人产生抵触情绪 。 久而久之 , 迂回地吹、局部地吹成为大势所趋 。
比方说 , 吹原声、吹素颜、吹不用替身 , 吹扛剧、吹奖项、吹业内称赞、吹官媒表扬 。 演IP剧可以吹抠书、献舍、天选;演古装可以单拎出来吹仪态、吹打戏、吹无实物表演;演偶像剧可以吹CP感、吹“眼神拉丝”甚至奔赴爱情的“跑步演技” 。
演艺经验足够丰富的 , 还可以吹剧抛脸与可塑性 。 不久前赵丽颖便有一个“演齐了士农工商”的词条 , 其他家轻易无法copy 。
演技营销 , 难有赢家?
老话说 , 酒香也怕巷子深 。 营销说到底是一种惯常的商业行为 。 有新剧上线 , 能营销的时候不营销、或者营销不够力度 , 容易被粉丝骂不作为 , 也不利观众选择内容 。 不过很明显 , 明星、特别是流量明星作为商品太过特殊 , 演技营销一呼百(粉丝)应 , 其连锁反应远非普通商品能及 。
对观众来说 , 当营销与标题党短视频铺天盖地、粉丝话术也变得越来越聪明 , 筛选信息的成本肯定是提高了 , 真实评价往往与差评一同被淹没 。 另外 , 粉圈的控评、反黑 , 名义上是为了应对“对家”、“黑子”的攻击 。 但执行中大量波及路人的情况也很常见 , 容易扼杀普通人的表达欲 , 侵占公共讨论空间 。
而从粉丝的角度 , 不管是出于爱、出于意气之争还是被营销号绑架 , 不管是产出安利还是下场骂战 , 都意味着工作量加大 , 耗费自己的时间精力 , 为艺人团队、为片方平台打白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