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族的介绍 独龙族的风俗习惯

独龙族风俗习惯(独龙族介绍)
独龙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省人口最少的民族 。使用独龙语,没有母语 。独龙族原有的群婚习俗不复存在 。男女分布,女生有纹面的习惯 。独龙族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物,相信有鬼 。独龙族人口约7000人(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州公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西部独龙江峡谷和滇西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公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怒江两岸、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齐乐乡、西藏自治区察隅县查华容乡等 。还有很多独龙族生活在缅甸 。
名字自称“独龙”的独龙,被称为“沱派”和“曲罗” 。他主要生活在公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是独龙江地区最早的主人 。《袁遗通志·漓江路风俗篇》云:“漓江路颇有八种,分别叫墨子、白白、、董闷、鄂长、撬、土范、鲁,皆误活 。”其中,“撬”是“丘”的同音写法,指的是现在的独龙族 。195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按照民族的意愿,他废除了《荀派》、《荀子》和《曲罗》,他说这些书被正式命名为《独龙经》 。
历史起源
关于独龙族的起源和形成,至今没有明确的线索 。但从语系的角度来看,属于汉藏语系的独龙族,应该来自彝族和羌族 。在其民族中流传着两种传说:一是独龙族被认为是土著民族 。认为独龙族最初生活在怒江一带,后因狩猎偶然来到独龙江流域 。看到这里不仅有广阔的狩猎场,还有相对平坦的平台,独龙族人纷纷迁居于此,逐渐由北向南发展 。独龙族大约15个氏族中,有8个氏族的传说都来自怒江 。而且从语言、过去的文字习俗等文化特征来看,独龙族也与公山怒族非常相似 。近年来,大多数学者认为后一种说法更可信 。
演变
唐宋时期独龙江流域由南诏和大理政权管辖 。元、明、清三代分别由丽江木土司和丽江路军民总管理处统治 。这一时期,中国相关史书中出现了独龙族先民的记载 。比如《袁遗通志》资源网的“丽江路俗文”说:“丽江路有相当八种,分别叫摩尔、拜尔、、东弗鲁、、撬、吐蕃、鲁,他们都是误活的” 。当时丽江路包括现在的丽江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迪庆藏族自治州南部,其西北与现在的西藏自治区相连 。文中提到的“罴”“吐蕃”“鲁”是生活在丽江路以西、西北部的独龙族、藏族、傈僳族的先民 。“撬”是“邱”字的同音写法 。在过去,齐(撬)居住的河流和地区被称为齐江和夷狄 。比如公山县西部的独龙江上游,现在还叫齐江 。由此可见,元代的彝族先在沂河一带,后逐渐向下游的独龙江流域迁移 。直到清代,道光《云南通志》卷一八五引用《清志公图》说:“彝族居住在澜沧江大雪山外,属于鹤庆、漓江外的野彝族 。他们住在隐居处,或者用树皮覆盖它 。男人有头发,亚麻短裤和沉重的脚 。女人的耳朵上戴着铜环,衣服上穿着亚麻布 。.......有更多的人生活在山石之中,披着木叶,吃着喝着血 。就像一个古老的民族 。和尚们被愤怒的人包围着,他们害怕越界 。”雍正《云南通志》曾记载“彝族在丽江,穿叶为衣,食饮血,无房,居山石之中”,甘龙《丽江府简史》等史书也有许多类似记载 。这些记载反映了当时独龙族的生产生活状况 。
清代中期,独龙江和怒江一度被分为两段,分别归属于丽江木石土纸府的康普土纸宗和叶枝图土纸宗管辖 。据《清代余庆未夕见闻录》记载,自1730年起,独龙族每年都要按期以黄蜡30斤、麻布15丈、山驴皮20张作为贡品进贡未夕康普图总经理 。后来,康普图千宗将独龙江上游捐赠给西藏雍和宫,雍和宫通过考察华容藏区的图千宗向独龙族收取“渡江”费,长浦桶(今公山县)雍和宫也收取“香钱”,而康普图千宗仍照常收取贡品 。每当土司官来收贡品时,不仅要另建草房供他住宿,用丰盛的食物招待,还要强迫他分享和购买沙盐,实行不平等交换 。如果贡品不足,就会被强行当成奴隶 。此外,东部傈僳族奴隶主经常翻越高黎贡山,以独龙族为奴,激起了独龙族一代又一代的奋起反抗,最终因实力悬殊而被无情镇压 。为此,残暴的奴隶主还接连杀害了几户独龙族 。并强迫他们以石头为盟,“绝不食言”,愿意纳贡或被人纳贡,这叫“骨头和钱” 。
从1907年到1908年,清朝派遣胡夏(湖南人)到丽江地区的阿当子(今天的德钦县)弹性压制委员会,他也负责怒江和独龙江 。他带领随行人员、向导、丈夫等100余人,从长蒲桶出发,越过高黎贡山,来到独龙江,沿途向边境村落分发盐、布、针线活 。他还任命袁玉才、何定安为“怒丘酋长”,取代叶芝钱图宗、雍和宫对独龙江地区的统治 。历史上第一个以政府官员身份进入此地的人,也在《盖世关细节》中写下了他所进入的地方的风土人情,叙述了行程,记录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详细记录了独龙族的生活环境、生产生活状况 。第三部分,他向清政府提出了加强边防、发展边疆的“十条建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