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版碟|消失10年的盗版碟,记录了谁的青春?( 三 )



正如《大话西游》靠盗版碟风靡内地市场 , 绿洲、滚石等欧美摇滚乐队最开始走红大陆 , 打口碟也“功不可没” 。 这批被打口碟启蒙的音乐人和乐迷 , 被人称为“打口一代” 。
各类盗版制品的泛滥 , 导致了一个致命缺点: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
人们开始发现 , 盗版书里布满了错字 , 隔了几页又是章节错乱;
盗版专辑音源差 , 播放时充斥着高频噪声和失真;
盗版电影声音忽大忽小 , 配音总是对不上演员的口型 。
这或许也为日后盗版碟的消亡埋下了伏笔——当观众可以轻易地获取体验感更好的音像内容后 , 盗版碟 , 终究会和那个流行盗版制品的年代 , 共同走向消亡 。

盗版碟的消亡:
时代淘汰了盗版碟
盗版碟初次面临“生存危机” , 导火索是当时的法律管制 。
作为“扫黄打非”里面“非法出版”的代表产品 , 从2004年开始 , 盗版碟面临着城管清理 , 不少售卖盗版碟的街边音像店也被逐步关停 。
2004年 ,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 , 贩卖盗版盘超过5000张者 , 将面临3至7年有期徒刑的牢狱之灾 。

图源:《江南都市报》
然而 , 法律的管制并非盗版碟消亡的决定性因素 。
一个如此庞大的产业 , 很难在一夜之间彻底消失 。
音像店被关停取缔后 , 买卖盗版碟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地下交易” 。 去之前需要先在网上沟通预约 , 老板会为你提供地址 , 往往是某个偏僻的居民楼里 。
你需要抵达预约好的地方 , 过去敲开门 , 然后一手交钱 , 一手拿货 。
曾被音像店瞧不上的流动摊贩 , 此时反倒更富有机动性 , 只要在地上铺块布 , 就能放置各类碟片 , 等到城管来了 , 揪起布角裹起盗版碟 , 可以随时跑路 。
在影迷和经销商的“努力”之下 , 纵然已经有了法律条文 , “盗版碟”还是续命了几年 。
2007年之后 , 北京新街口沿街代表性的音像店“北口文化”停业 。 之后几年 , 街头巷尾的盗版碟 , 也陆陆续续地消失了 。
但是这一次 , 盗版碟并非被销毁 , 而是被时代淘汰了 。
正如打败出版社的并非另一家出版社 , 而是网络文学的出现;打败盗版碟的 , 并非哪家盗版碟经销商 , 而是在线视频的兴起 。
颁布打击盗版碟相关法律的同一年 , 王微创立了土豆网 。 尽管这个平台如今已经销声匿迹 , 但作为全球最早上线的视频网站之一 , 它的出现 , 标志着国内在线视频行业新的开始 。

土豆网 , 也成了时代的眼泪
一群人聚集在实体碟片前翻捡的日子过去了 , 寻找影视资源 , 只需要敲击键盘 , 然后点击一键搜索 。
盗版碟再便宜 , 也需要花钱购买 。 而互联网的普及 , 让观剧观影彻底迎来“免费”时代 。 从种子下载 , 到网盘资源 , 再到如今的×分钟看电影 , 不过是从“硬盗版”逐渐演变成了“软盗版” 。

盗版碟消失了 , 盗版却愈演愈烈 , 知识产业迎来了一场大变局 。
到了2010年前后 , 盗版碟销声匿迹的同时 , 爱奇艺、腾讯视频和优酷陆续完成了成立、收购和合并 。
盗版不再成了理所应当的事 , “版权为王”成为新的规则 , 一代人观看正版的习惯也被逐渐培养了起来 。
那些曾经点亮一代人少年时代的“火种” , 成为了时代的眼泪 , 是许多人回忆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
时至今日 , 我们很难评判盗版碟的是与非 , 一方面 , 它严重伤害了创作者的知识产权 , 另一方面 , 无数青年人关于艺术的启蒙 , 都来自于那些黑漆漆的录像厅 , 和一盘又一盘的盗版碟片 。
它像一簇火 , 也像一扇窗 。 算不上体面 , 甚至较为劣质 。 但正是这劣质的窗 ,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丰富的世界 。 是这簇不体面的火 , 点燃了枯燥的少年时光 。

《天堂电影院》剧照
或许我们怀念的从不是盗版碟片 , 而是年少时跃跃欲试却无处安放的精神世界 。
倘若光盘转动 , 时光倒流 。
【盗版碟|消失10年的盗版碟,记录了谁的青春?】谁不想回到少年时代 , 和朋友把淘来的碟片插进播放机里 , 一集接着一集 , 一部接着一部 , 就这样度过简单而充实的午后时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