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版碟|消失10年的盗版碟,记录了谁的青春?

盗版碟|消失10年的盗版碟,记录了谁的青春?

文章图片

盗版碟|消失10年的盗版碟,记录了谁的青春?

文章图片

盗版碟|消失10年的盗版碟,记录了谁的青春?

文章图片

盗版碟|消失10年的盗版碟,记录了谁的青春?

文章图片

盗版碟|消失10年的盗版碟,记录了谁的青春?

文章图片

盗版碟|消失10年的盗版碟,记录了谁的青春?

文章图片

盗版碟|消失10年的盗版碟,记录了谁的青春?

文章图片

盗版碟|消失10年的盗版碟,记录了谁的青春?

文章图片

盗版碟|消失10年的盗版碟,记录了谁的青春?

文章图片



批发五元 , 零售十元 。 赶上甩卖 , 十块三张 。
我指的是80、90后两代人难以忘怀的时代记忆——盗版碟 。
每个人的记忆中或许都有这样的画面:一家不起眼的小店 , 播放着《英雄本色》的片段;它或许开在街角 , 或许出现在居民楼 , 甚至是天桥和地下通道的流动摊位 , 摊位前有着香港电影、法国文艺片、台湾偶像剧以及日本动漫的碟片 , 碟片类型一应俱全 。

在那个没有电脑也没有智能电视的时代 , 盗版碟为观众们展现出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 成了不少人早期的文化启蒙 。
学者戴锦华曾称 , “盗版资源喂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文化品位 。 ”
而如今 , 伴随着网络的普及 , 盗版碟早已成为时代的眼泪 。 人们维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不断加强 , 盗版碟的消亡必然且合理 。 但也正是影碟机里不断转动的碟片 , 为一代人打开了看向远方的天窗 。

时代的眼泪:
盗版碟起家史
北京的新街口、积水潭 , 广州越富广场 , 岗顶石牌东 , 深圳蛇口附近 , 对千禧年初的文艺青年而言 , 这都是著名的“淘碟圣地” 。
什么是“淘碟” , 00后或许不熟悉 , 80后90后一定不陌生 。
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文艺青年 , 站在卖碟的店面或流动摊位前 , 带着朝圣的目光 , 翻找喜欢的影视光盘 , 不时与老板沟通交谈 。
这个过程 , 就叫“淘”碟 。

电影《蔓延》剧照
豆瓣各种怀旧小组里 , 时不时有人翻出这些时代的眼泪 。
不同年龄性别喜好的人群 , 对于盗版碟的记忆也有所不同 。

讨论盗版碟的帖子 , 图片源于豆瓣
对于80、90后的女生 , 盗版碟像是一摞砖头那样厚实的方壳 , 装着诸如《蓝色生死恋》《流星花园》等缠绵悱恻的爱情童话 。

《蓝色生死恋》 , 当年最火的盗版碟片之一
她们常常约好时间 , 找个周末下午 , 三四个人挤在电视机屏幕前 , 为片中的绝美爱情或欢喜或落泪 。 随着技术的进步 , 厚厚的砖头盒变成了两片薄薄的DVD碟片 , 这些碟片始终被青春期少女视作周末的最佳消遣 。
对于文艺青年们 , 爱情剧则略显肤浅 , 他们淘碟时张口闭口法国新浪潮电影 , 独爱电影大师希区柯克的《后窗》 , 以及法国导演戈达尔的《精疲力尽》 。
去音像店报出这些名字 , 似乎老板都要高看自己一眼 。
还有一批自觉站在鄙视链顶端的人 , 手里拿着《教父》、《辛德勒的名单》、《肖申克的救赎》 , 这是那时的硬通货 , 以如今的目光看 , 可谓豆瓣电影TOP250的至尊精选 。
盗版碟市场一度百花齐放 , 但若真说起当年最流行的碟片类型 , 还得是靠“嘻嘻哈哈”和“打打杀杀”闻名的港片 。
比如让人笑中带泪的周星驰电影《大话西游》《喜剧之王》 , 至今仍有人大喊“我们欠星爷一张电影票”;
充满悬疑和惊悚色彩的《无间道》 , 电影中的那句台词 , “给我一个机会 , 我想做好人” , 成为当年脍炙人口的金句;

电影《无间道》截图
经典犯罪片《古惑仔》系列 ,塑造并影响了无数青少年对于情义和人性的认知 。
1990年到2010年 , 盗版碟从无到有 , 又由盛转衰 , 替一代又一代人完成了电影美学的启蒙运动 。
或许有人产生疑问 , 为何盗版碟能在那个年代“一统江湖”?
最重要的因素或许是价格优势 。 对普通人来说 , 正版碟片售价昂贵 , 盗版碟的价格却很少超过10元 。 即便他们内心想要支持正版 , 一翻标价 , 往往捉襟见肘 , 有心无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