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峰|黄日华版乔峰经典,多个角色难以替代,25年过去,这部剧仍是神作( 二 )


再后来的各路翻拍剧和它相比 , 虽然赢了流量 , 但丢了侠气 , 越播观众越失望 , 直到几乎输光了武侠剧的底子 。

如今25年过去了 , 回看97版《天龙八部》 , 它的四大特点足以使它载入中国电视剧史册 。
第一 , 97版《天龙八部》是第一部港式武侠剧的集大成作品 。
1997年7月28日《天龙八部》在TVB首播 , 收视大爆33点 , 黄日华成为无线首届视帝评选的热门人选 , 穿着乔峰的服装参加了颁奖礼 , 可惜最终败给罗嘉良 。
这部经典武侠剧引进时 , 内地卫视台刚刚崛起 , 《天龙八部》成为众多卫视台争夺收视的试金石 , 曾经34家省级电视台(其中19家是卫星电视台)几乎同一时间播放《天龙八部》 , 创中国电视史先河 。

在这部剧之前 , 武侠剧要么像内地的《甘十九妹》一样 , 是充满了奇情和言情的古装剧;要么像TVB80年代的那波武侠剧一样 , 是靠曲折的故事和人物引人入胜 , 但制作相对粗糙 。
而97版《天龙八部》是建立在TVB多年丰富的武侠剧制作经验基础之上的 , 李添胜已经拍过94年张智霖版本的《射雕英雄传》、95年古天乐、古天乐版本的《神雕侠侣》、96年吕颂贤版本的《笑傲江湖》 。

我们经常说TVB剧如何如何 , 实际上TVB剧是由许多天才横溢的创作人打造出来的 , 各个类型都有顶梁柱式的天才创作人 , 比如韦家辉、戚其义的家族剧 , 戚其义的宫斗剧 , 梅小青的古装喜剧等等 , 一个创作人离开 , 这个类型就下滑 。
而李添胜无疑就是在TVB武侠剧的扫地僧 。
他的叙事和影像风格既是典型的「TVB武侠剧美学」 , 也成就了「TVB武侠剧美学」 。

可以代表当时TVB甚至是华语武侠剧的最高水准 , 所以说《天龙八部》就像一面镜子 , 折射TVB武侠剧的所有优点 。
首先是情节上 , 无论原著还是1982年的梁家仁、黄日华版 , 故事都是以段誉为核心展开的 , 但在李添胜手中 , 核心主角变成了乔峰 。
乔峰的故事是一出悲剧 , 其中不乏残忍的陷害情节 , 而无线剧面向家庭观众 , 所以剧集没有刻意渲染残忍剧情 , 但情节点和重场戏在整个剧集中出现的位置恰到好处 , 为全剧营造出多个高潮 。

李添胜采用了大量的变焦镜头和虚焦的处理 , 帮观众一眼认出来需要关注的点 , 虽然回头看有点假 , 但放在「TVB武侠剧美学」这个整体中一气呵成看下去 , 却无比妥帖 。
当年张纪中剧组为了最大程度还原书中的“金庸武侠世界” , 斥资1.1亿 , 打造了占地面积700余亩的云南大理影视城 , 剧中的场景大部分都是实地取景拍摄 , 其中曼陀山庄、大理镇南王府、西夏王宫等重要场景 , 都在大手笔之下得以一一重现 。

李添胜置景的预算不到张纪中的二十分之一 , 但好钢用在了刀刃上 。
同一个场景 , 桌椅一摆是茶楼 , 搬开了是客栈 , 摆个帷幕就是王府 。 一匹瘦马加十几个人 , 举个棋子就敢说攻宋大军 。

但李添胜把极其有限的预算都用在了打斗场景的特效上 。
剧中的功夫 , 很多都经过了特技处理 , 化无形为有形 , 六脉神剑 , 凌波微步 , 擒龙功 , 降龙十八掌 , 天山折梅手 , 小无相功都成为一代观众的美好回忆 。
预算少不代表拍摄马虎 。 第一集开场丐帮去西夏行刺后撤退 , 乔峰来营救众人 , 一人大战慕容复+四大恶人的戏 , 虽说只有十分钟左右 , 却拍了四十天 。

一群演员天天骑马、吊钢丝 。
虽然预算不够 , 但黄日华版的乔峰眉宇间英气十足 , 打出降龙十八掌功架十足 , 满满“大侠”范 , 实力呈现了“把五毛特效“打出震撼特效的硬实力 。

陈浩民扮演的段誉的凌波微步更离谱 , 连特效都省了 , 直接靠演员演技配合摄影完成 。

但这些“特效光波”+影像魔法 , 却偷偷地包揽了我们的童年 , 20多年后回头看依然气势十足 。
因为李添胜+郭追的动作设计精彩啊!
动作流畅 , 音效到点 , 每场动作戏的细节设计 , 都紧扣剧情和人物武功设定 , 快速推进的比划和镜头营造的紧张气氛十足 。
乔峰对决慕容复 , 和对决鸠摩智的动作场景绝不重复 。 第一次对决慕容复 , 和最后暴揍慕容复的场景绝不雷同 。

反观如今的国产武侠剧 , 顶级高手的武学终极展现形式都是慢镜头转圈圈+万剑归宗 , 可是这种炫技式动作特效根本留不住观众 , 反而想问武打动作设计 , 这是什么武功?我看不出他们在攻击谁在防御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