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国医大师郑新 走近一本厚厚的医书( 三 )


“中医药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仅在于传承,更在于创新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郑新坚持与时俱进,致力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行,始终奔跑在中医药发展前沿,收获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技术创新成果 。
这些年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郑新还坚持著书立说,笔耕不辍 。他先后撰写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获奖论文近10篇,参编《中医问答》《中医急症》《中医急症证治》《中医急症大成》《老中医经验》等论著7部,主持及参研10余项科研课题,并先后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四川省卫生厅、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及重庆市中医管理局等科技成果奖14项,堪称中医领地一棵参天大树 。
言传身教 建言献策多担当
在郑新的内心,始终把传承和弘扬中医药,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他从医60余年,也从教60余年,把“修德”“研术”的精髓传授给学生弟子;利用一切机会为中医药发展建言献策
郑新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成都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等 。他从医60余年,也从教60余年,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可谓桃李满天下 。
在郑新的内心,始终把传承和弘扬中医药,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他满怀激情为后学授业,以他命名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郑新工作室”,确立了罗玲主任中医师、熊维建主任中医师、杨敬副主任中医师等为其学术继承人,成为他倾情相授的得意弟子 。近年来,虽年事已高,但郑新仍坚持教学查房,定期门诊及讲课,坚持点评医案,积极传授毕生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 。
在郑新看来,学习中医必须做好两件事:一是“修德”,二是“研术” 。他反复告诫学生,学医先习德,学中医必须先“正心端品,怀仁去贪”,要紧扣中国文化的一个“德”字,切实把“德”放在一切之首 。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做到“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要先怜悯病人,替病人难受,还要认真想办法,要把病人的病当成自己的病一样看待,千方百计解除病人的痛苦 。
郑新认为,中医博大精深,须潜心学习,早临证、多从师,坚持理论紧密结合实际,真正做到学用一致,不断积累才能登堂入室,成为大医 。他反复强调,学习中医首先态度要端正,要戒骄戒躁,不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中医需要积累,要学好中医,可能需要投入毕生的精力,一定要做到厚积薄发;同时,学习中医一定要热爱中医、对中医有绝对的信任和信念,同时要用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思想去学习中医 。
“要学中医,就必须尽心尽力,要始终心怀敬畏和谦虚,不能学了点皮毛,知道一两个药方,就以为自个很了不起了 。”郑新常常对学生们讲:“虽然我已经一大把年纪,跟中医打交道几十年,但中医的很多东西我还是不懂,感觉自己也不过是刚入门而已,还需要不断学习 。我们学中医是为了治病救人,要学就要学好,学得深刻,学得扎实,不学好就会误人性命,那就等同于犯罪 。”
这些年来,对晚生后学,郑新总是悉心指导、帮教,切实做到诲人不倦,学术上对学生毫不保留,无私奉献,有问必答,尽显长者风范 。虽是名医大家,工作十分繁忙,但郑新从不以此为借口,对前来求教的中医学子总是不厌其烦、真诚相授,无论是地处偏僻的乡村医生,还是懵懂无知的青年学生,无论是上门求教还是通过电话、书信咨询,他从不轻慢,也从不以大家自居,这让所有接触过他的人都感动不已 。
“老师确实有大师风范 。传授医术不厌其烦,又精益求精 。对学生不但有学术要求,为人品质要求更高 。他治学严谨,师从导师多年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熊维建主任中医师告诉采访人员,他刚师从郑新的时候,就见识了郑新的严谨,或者说严厉 。有一次,他抄写病历不小心错了一个字,郑新发现后,不仅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而且要求他重抄了数遍 。郑新告诫他:“有时一字值千金,往往错一个字就会导致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尤其对医者而言,是绝不允许写错字的 。”郑新的这番教诲,令熊维建终生难忘,从此不敢有丝毫马虎 。
同样作为郑新弟子的副主任中医师杨敬,对郑新的严厉也深有体会 。有一次上班,由于交通方面的原因,杨敬迟到了3分钟 。本以为迟到3分钟不是什么大事,但郑新却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3分钟有时是小事,有时却是大事,足以救人一命 。不管有多少理由,都不能成为你迟到3分钟的借口 。你为什么不能从家里早走3分钟?”从那以后,杨敬再也没敢迟到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