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常见证候分析

证是疾病在一定阶段或过程中病理本质的概括 , 反映了疾病在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 , 所以证是阶段性的、动态的 。在《中医内科学》中 , 为每个疾病列出的证型反映了该疾病在病理过程中常见的病理类型 。这些证候大多是平行独立的 , 但也有一部分是有因果关系的 , 即一种证候是另一种证候演变的结果 , 称为证候变化 。本文对中医内科常见证候进行了分析 。
证候变化的原因
根据疾病的病因 , 内科疾病可分为外感病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病包括伤寒六经、卫气养血温病、三焦病 , 都有自己的传播或演变规律 , 比较明确 。内伤主要由脏腑疾病引起 , 包括气血津液疾病和四肢经络疾病 。由于脏腑、阴阳、气血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 以及各种病因 , 在病变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演变 。但由于体质不同 , 治疗过程不同 , 有些证候的规律性远不如外感病明显 。
一般来说 , 一种内科疾病的变化经常发生在下列情况下:
1.邪强邪弱 。中医认为 ,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善恶斗争的过程 。善与恶的强弱 , 以及盛衰总是有对比的 , 直接影响疾病的发展和转归 。邪胜于正疾病进展 , 正胜于邪导致疾病撤退 。因此 , 证候变化的发生不仅意味着疾病的发展和深化 , 也反映了邪盛衰的内在基础 。
2.脏腑关系脏腑之间有多种关系 , 如生命的克制、经络的联系、藏泻、升降等 。因此 , 基于整体观念 , 任何疾病都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内脏到脏腑、由经络到络脉、由局部到全身的理论演变可能 。但就临床而言 , 证候变化的概率取决于疾病的性质和脏腑的实际关联程度 , 如“见肝病 , 知肝 , 传脾”(张仲景)、“脾气一虚 , 肺气首亡”(李东垣)、“五脏损伤 , 致肾”(张景岳)等 。反映了脏腑之间较为常见的传变关系 。
3.身体因素由各种因素连续长期作用而形成的身体内部功能状态 , 即体质 。体质一旦形成 , 就能决定疾病的易感性和倾向性 , 比如气虚者易受邪 , 阳虚者易受寒 , 阴虚者易燥热 。在这种不同的背景下 , 会演化出一些疾病和证候 。
4.被虐待和被虐待的疾病发生后 , 所采取的措施直接影响其结局和预后 。一般来说 , 适应不良会使病变更深更复杂 , 而虐待则更容易改变 , 甚至成为不良综合征 。
证候变化的发生形式
基于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关系 , 除了《难经》中提到的“顺传”和“逆传” , 更多的是关于疾病本身的演变 。
1.母亲病的传播和孩子的繁衍转化称为母亲病的传播 。比如气虚感冒的咳嗽、哮喘、肺气虚 , 其实都是脾气虚的变化 。这个过程被称为“土不生金” 。再如胃痛、呕吐、呃逆、饱胀、腹泻等与肝气相关的证候 , 都是基于“目图科”的生理关系 , 犯胃而占脾之证 。
2.孩子偷妈妈的气的反向传递和反攻击性传递 , 叫做反向传递 。例如 , 在consu
气虚证气血帅 , 气虚则无力活血 , 如中风中的“气虚络瘀”;气能生血 , 所以血虚是因为气虚 , 可见于心悸、眩晕等症;中气不足 , 举不起可引起饱胀 , 举不起障碍可引起呕吐、呃逆 , 举不起可导致长期抑郁 , 可表现为器官移位(如胃下垂、肾下垂、直肠脱垂等 。) , 而且还能引起淋证 。当然 , 气虚不一定导致抑郁 , 但气郁一定是气虚所致;气虚 , 血溢脉外 , 血证;气虚甚至是阳虚 , 可见阳虚是气虚的一种证候 。
血瘀证 。除了气滞之外 , 还有很多病理因素可以导致血瘀 , 如寒凝、热郁、痰浊、气虚、血虚、阴阳等 。由此可见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 , 尤其是“久病多瘀” 。
痰湿证 。脾虚则湿痰凝滞 , 故称“脾为痰之源” 。痰湿停则可致病;积聚在肺部会引起咳嗽和哮喘;胸内梗阻可引起胸痹;堵塞毛孔会导致头晕 。
饮水综合征 。阳虚导致气化无力 , 津液停水是因为没有正常化 。停在胃里会引起呕吐 , 让心脏动会引起悸动 , 拍肺会引起咳嗽和哮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