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茂一生致力于中医事业 深爱中医( 二 )


43岁时 , 李士懋调到河北中医学院从事教学工作 , 曾讲授温病学5年 , 从理论上进行系统学习的同时 , 结合对以往临床实践的回顾 , 认识得到升华 。教学的同时 , 他从未曾间断临床 , 除定期出诊外 , 登门求医者无数 。由于理论上有了提高 , 反过来再指导临床 , 李士懋看病更加自如 。
溯本求源平脉辨证
李士懋早期临床对脉诊并不是很重视 , 但临床中大量的经验和教训 , 使他独重脉诊的诊疗特色逐渐形成 。他深研经典 , 发现经典的辨证方法就是以脉诊为中心 , 故言“脉证”;他历览脉书 , 对27种脉象条分缕析 , 并结合临床详细做了去伪存真的工作 。
“我在反复学习和应用《伤寒论》 中 , 有个明显的感觉 , 倘若我理解了某一方证的脉象 , 也就悟透了该方证的病机 , 运用起来就比较有把握 , 比较灵活 , 也能够适当化裁、融会贯通 , 并推广其应用范围 。假如对方证的脉理解不透 , 用起来也就生涩死板 , 心中没底 。我深感脉诊的重要 , 经长期摸索 , 逐渐形成了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 。”李士懋说 。
其实 , 对脉诊的特别重视和倚重 , 只是李士懋“溯本求源登堂入室的钥匙
rdquo;而已 , 他认为“病机”才是中医人“登堂入室”的目的地 。作为一名医生 , 李士懋有一个愿望 , 就是治好患者 , 若治不好时 , 就苦闷纠结 。怎么办?只能苦读经典 , 博采众长 。李士懋仅《伤寒论》的读书笔记 , 摞起来也有一米高 。在50多年读经典、做临床的磨砺中 , 李士懋形成了自己的思辨体系 , 就是“溯本求源 , 平脉辨证” 。
本在何处 , 源在何处?李士懋认为 , 本在经典 , 源在临床 , 《内经》和《难经》奠定了中医的理论体系构架 , 是张仲景建立了中医辨证论治这一体系的巍峨大厦 。欲溯本求源 , 就必须悟透张仲景是如何创立和运用这一辨证论治体系的 , 并从中获得启迪 。李士懋指出:“仲景把脉学引进辨证论治体系中 , 就给这一体系注入了灵魂 。使这一体系有别于其他各种只罗列一些症状 , 呆板的、没有灵气的其他辨治体系 。所以 , 对仲景脉学的求索 , 就是打开仲景神圣殿堂的钥匙 , 这正是溯本求源登堂入室的钥匙 。”
此外 , 李士懋进一步强调了脉诊的重要性 , 他认为 , 脉诊在四诊中的权重占50%~90% , 当居四诊之首 , 以脉定证 , 法依证立 , 方由法出 , 方无定方 , 法无常法 , 谨守病机 , 圆机活法 。凡证 , 皆有病位、病机、程度、病势四个要素 , 合为四定 , 对这四定 , 脉诊皆具关键作用 。
他还认为脉无假 , 任何脉象的出现 , 都有其必然的生理、病理基础 , 对脉象只存在认识的问题 , 不存在舍脉从症的问题 。以脉解舌 , 以脉解症 , 以脉定证 。同时 , 脉诊虽纷纭繁杂 , 然“大道至简” , 以脉之沉取有力无力以别虚实 。在各论中 , 对27种脉 , 皆以虚实别之 , 并阐明其机理及临床价值 。诊脉要明于理而不拘于迹 , 脉象的一切变化都是气血变动 , 气血属阴阳 , 明此理则一言而终 。
李士懋勤求博采 , 善思力行 , 对中医最核心的辨证论治思考最多 , 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最关键的问题 , 也是解决中医异化、西化混乱倾向的重要手段 。辨证论治 , 是直接指导临床诊治的思辨体系 , 疗效高低 , 全在于此 。辨证论治思想的混乱、萎缩、异化 , 将直接导致中医疗效的降低、阵地的萎缩 , 直至面临被边缘化的厄运 。李士懋在毕生苦苦求索中 , 提出平脉辨证思辨体系 , 这个体系是以证为核心 , 在望闻问的基础上 , 以脉定证;脉是平脉辨证思辨体系的灵魂 。以证为核心 , 以脉为灵魂 , 就可以驾驭百病 , 因而百病一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