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种医疗方法的临床意义和应用

【十种医疗方法的临床意义和应用】程中岭在清代首次提出中医八法,发表于《医 学心悟》 。后来在《本草拾遗》中,陈藏奇加了压制和收敛两种方法 。十法包括:发汗、呕吐、泻下、调和、温、清、补、消、舒、涩 。也叫“医疗十法”其临床意义和应用介绍如下:1 .发汗法用发汗药或发汗方的组合物,用于止泻、祛邪、外出发汗 。当邪气在表,但尚未蔓延到内部,应使用汗液 。常用于解表、破疹、消肿祛湿、祛疮生疮 。无表证者不宜发汗,表证不占优势,内伤类似外感;凡吐血、淋血、疖子、血死者,应避免出汗;夏天热,薄而松,小心出汗保暖;体质弱的慎用 。2.呕吐法:用呕吐药或方子把胸腔内的致病因素和有害物质吐出来,或以缓解症状的方法称为呕吐法 。可用于胸、膈、结核等邪气上行,或上行可减轻病情者 。可用于吐、食、中毒、通阳,缓解或治疗狂躁、痰多、眩晕 。老年人、体弱者、孕产妇禁用呕吐;气虚、气短、失血、气机不利所致的喘鸣,不宜用呕吐 。3.下法使用攻下的药物或方剂,用于攻郁、清实热,称为下法 。用于胃有邪气的肠胃 。临床多用于痰饮、瘀血、饮食、寒积、虫积、大便干燥等 。任何在身体外部或半外部呕吐的人都不应该下降 。阳明病,腑脏不固,不能降 。所有的老人、虚人、新生的津伤或因虚弱的杨灿而引起的便秘都只会减缓,但不会有严重的腹泻 。4.调和表里、寒热、虚实、脏腑虚实、阴阳、气血的方法,称为调和法 。邪气存在于半表半里,脏腑不和要以和为贵 。临床上具体用于调和少阳,宣通上下,调理肝脾,调理肝胃,调理肠胃等 。凡邪气不在表里,脏腑之间没有不和谐,就不能调和 。5.温热疗法使用各种温热药物或方剂,用于消除寒凝的治疗方法称为温热疗法 。临床上可用于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温脏腑、通淋、助阳发汗、温肾、纳气、补火、生土 。此法不宜误用于里实热证和实热虚寒证 。阴虚、失血、阳亢者忌用此法 。6.清法使用清热药物或方剂,用于清热除烦,调阴护津的方法称为清法 。邪气属热,可用清法 。临床上用于清热泻火、祛暑凉血、解毒生津 。本法禁忌用于虚寒证、胃阳大衰、大便溏泻、中气不足者 。杨卡还是戴阳卡,不要搞错了 。7.消除药物和解郁药物的方法,或称方剂,称为消除药物 。当积累的有形之恶是缓慢的,大部分是虚实夹杂的,猛攻是消除不了的,就要用消除来消除 。临床上可用于消除气、血、痰、饮、食、虫等的积聚 。并消散疮 。气虚盛,土未充水时,禁止用此法 。哪里应该聚集虚证
如有汗血、遗精、带下、腹泻等,宜用涩法 。临床上用于敛汗固表、收敛止血、涩精止遗、涩肠通便、固本止带等 。邪气未去之处,不可“闭门留匪”,但收敛是治标不治本,可与其他方法并用 。


    推荐阅读